包
包 解释
○ 妊也。象人褱姙。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見說文‧包部。
○ 容也。易泰:九二。包荒。
○ 裹也。詩野有死麕:白茅包之。〔俗呼裹衣物者曰包。如衣包、書包、包袱。之類。又僧曰打包。亦此義。〕
○ 藏也。漢書‧外戚傳:包紅顏而弗明。
○ 含也。漢書‧禮樂志:包四鄰。
○ 取也。漢書‧敍傳:包漢舉信。
○ 本也。易‧繫辭:繫于包桑。
○ 兼也。拾遺記:包含萬象。
○ 悉也。總也。漢書‧賈誼傳:包舉宇內。〔俗云包管、包辦、包治、之類。皆本總括之義。〕
○ 裹取之。漢書‧匈奴傳:善爲誘兵以包敵。
○ 荷包。包子。皆食品。東京夢華錄:諸般蜜煎香果。更外賣軟羊諸色包子。猪羊荷包燒肉之類。〔俗呼衣囊香囊亦曰荷包。〕
○ 山名。山海經海內東經注:吳縣南太湖中包山下。有洞庭穴。號爲地脈。山在今江蘇太湖中。
○ 通庖、胞。易姤:包有魚。虞注:或以爲庖廚。荀本易:作胞有魚。
○ 通苞。叢生也。書‧禹貢:草木漸包
○ 姓也。楚大夫申包胥之後。
解释包來。地名。穀梁隱八年傳:公及莒人盟于包來。〔地在今山東莒縣西二十里。包左氏作浮。通雅云。古呼包如桴。脬與胞、桴與枹、莩與苞、浮與泡、捊與抱、同原相因。故互通。〕
包 第 148 页 第 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