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2)
东风村村会计王万军骑着小摩托车,驮着客人在村里转悠。一路行驶,一路跟村里人点头、寒暄。
“这是北京来的记者。”王万军总是乐此不疲地把后座的客人介绍给乡里乡亲。
“咱们在网上开店的事情,外面都知道了?”扯着孩子的大婶对生人的来意也猜出了八分。
这不是王会计第一次向客人们展示自己的村庄。一年多来,他们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来访者,有来搞调研的,有来采访的,也有以宣传的名义来讹钱的,原因都是这个1180户的村庄里,有400多户经营淘宝网店,人均年收入从XX年以前的5700多元提高到了现在的7500多元。
村书记王敏说,社科院来调研了,还在县委作报告,要加大传播,准备把我们村打造成“网络时代的‘小岗村’”。
“城里人”的秘密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是徐州市的东大门,与宿迁市只一河之隔。村名是文化大革命时取的,取意“东风压倒西风”。
80年代,东风村家家生产粉条、户户养猪,生产粉条的下脚料一点不浪费地用来喂养那些赚钱的牲畜。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让生猪价格从6块多一路掉到 1块多,而东风村看到宿迁那边很多人回收塑料发家致富,于是效仿起来,走上“弃猪从塑”之路。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破烂”汇聚到这个苏北小村庄里。不料,XX年,金融危机又来了一遭,塑料价格从4块多跌到了2块多一斤,塑料厂也开始赔钱。
在这个决定生计的时刻,越来越多的人想到了孙寒家做的买卖。XX年春节一过,纷纷开始弃暗投明——东风村的网店“爆发”了。
在发小王朴看来,孙寒算是个城里人。
“他在睢宁长大,在睢宁上学,在睢宁工作。”原先住孙寒家对门的王朴说:“如果没有孙寒,如果孙寒没有在县里的移动公司上过班,就没有今天这个样子。”
孙寒生于1982年,虽然居住在东风村,可家里是非农业户口,没有土地可种,为了生存,孙寒的妈妈在街上摆摊卖布。在一些报道中,母亲的沿街摆摊也成为孙寒家“有商业氛围”的证据。小时候,孙寒没干过农活,只记得有一次割麦子割到了脚,就此跟土地说了“拜拜”。
大学在南京林业大学念的旅游管理专业,对孙寒毕业后的生存方式没有产生任何贡献,远不及其毕业前的打工经历给他的教益。
毕业前,身材高挑、面容白净的孙寒“整天做梦”:“想过去做模特,去酒吧做服务生,还做过群众演员。”眼里看的,心里想的,都是大城市的风光。
现在的孙寒,已经记不起在哪部戏里当过群众演员了,就“跟着一群人(混)……搞不清(都做了什么)……”他唯一记得的就是,几天的演员生涯给他带来了50块钱/天的收入。
在南京,孙寒当过保安;在上海,有亲戚做生意,他就去帮忙搬运酒坛,一个月300块钱。
“城市梦”给孙寒的教益是——不能留在大城市,“做的是那种职业,怎么可能考虑留在那边呢?”
回到睢宁县城当上了移动公司的客服经理,一个月3000块钱的工资,孙寒在村里很是体面;但因为脑袋过于灵光,倒卖公司做促销活动的手机赚差价,不得不在压力下被迫辞职。县城里刚刚起步的小白领,瞬间又被打回了农村。
幸好,县移动公司的工作给孙寒留下了一个发财的门路。一次他拿30张充值卡在网上卖,一晚售罄。失业后的他觉得,网上卖东西的事情,可以干。
回家、失业、整天摆弄电脑的孙寒成了父母的心病:一天没有进账还要花电费。在老一辈人看来,这台全村第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为了装宽带,孙寒天天去镇上的电信局软磨硬泡,请相关人员吃饭,经过一周的不懈努力,电信局终于答应给他安装)是儿子一天瞎扯淡、败家的铁证。
后来,父母强行安排他到镇上窗帘厂上班,一个月800块钱。在窗帘厂,孙寒认识了当时全镇唯一的快递员——每天骑着摩托车,背着大编织袋,从睢宁送货到宿迁,途经沙集。于是,孙寒就在他路经的时候,付一些提成,求他帮忙带货到宿迁,通过那里再发向全国;而配合这艰苦的运输条件,孙寒其时经营的都还是些便于运输的小礼品小物件,利润很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