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
鴻 异体字:【𨾊 𩾯 𪅯 鸿 䲨】解释
○ 鴻鵠也。見說文。【王注】:鴻鵠二字爲名。與黃鵠別。此鳥色白。異於黃鵠之蒼黃也。陸璣詩疏。鴻鵠、羽毛光澤純白。似鶴而大。長頸肉美。如鴈。又有小鴻。大小如鳧。色亦白。今人直謂鴻也。案直謂鴻者言不連。言鴻鵠且亦單稱爲鵠。莊子、鵠不日浴而白。〔按通訓定聲云。凡鴻鵠連文者卽鵠也。〕
○ 大雁也。詩鴻雁:鴻雁于飛。傳:大曰鴻。小曰鴈。〔按朱駿聲云。鴻本訓是大雁。〕
○ 代也。見爾雅‧釋詁。【注】鴻鴈知運代。
○ 强也。考工記‧矢人:橈之以眡其鴻殺之稱也。【疏】釋曰。此言鴻、卽上文强是也。此言殺、卽上文弱是也。
○ 傭也。考工記‧梓人:摶身而鴻。
○ 大也。楚辭‧逢紛:鴻永路有嘉名。
○ 大水也。楚辭‧天問:不任汩鴻。
○ 盛也。呂覽‧執一:神農以鴻。
○ 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爲鴻儒。見論衡超奇。
○ 鴻濛。東方之野。日所出。淮南‧俶眞:以鴻濛爲景柱。
○ 鴻蒙。自然元氣也。一云海上氣也。莊子‧在宥: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
○ 飛鴻。旗名。禮記‧曲禮:前有車騎。則載飛鴻。【注】鴻、取飛有行別也。
○ 蜚鴻。蠛蠓也。史記‧周本紀:蜚鴻滿野。〔按淮南本經作飛蛩。〕
○ 鴻溝。水名。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爲漢。鴻溝而東者爲楚。正義:應劭云。在滎陽東二十里。張華云。大梁城在浚儀縣北。縣西北渠水、東經此城南。又北屈分爲二渠。其一渠東南流。始皇鑿引河水。以灌大梁。謂之鴻溝。楚漢會此處也。
○ 鴻關。水名。水經河水注:門水又東北歷峽。謂之鴻關水。水東有城。卽關亭也。水西有堡。謂之鴻關堡。世亦謂之劉項裂地處。非也。余按上洛有一臚圍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謂斯川爲鴻臚澗。鴻關之名。乃起是矣。
○ 鴻上。水名。水經滱水注:滱水又東流。歷鴻山。世謂是處爲鴻頭。疑卽晉書地道記所謂鴻上關者也。滱水于是左納鴻上水。水出西北近溪。東南流注于滱水也。
○ 鴻口。地名。左昭二十一年傳:齊師宋師敗吳師于鴻口。【注】梁國睢陽縣東有鴻口亭。〔按水經渠水注。梁國雎陽縣東有鴻口亭。先後談者、亦指此以爲楚漢之分王。非也。蓋春秋之所謂紅澤者矣。〕
○ 鴻門。地名。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集解:孟康曰。在新豐東十七里。舊大道北下阪口名。
○ 池名。水經穀水注:穀水又東注鴻池陂。百官志曰。鴻池。池名也。在洛陽東二十里。東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
○ 大鴻臚。官名。漢書‧百官公卿表: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注】應劭曰。郊廟行禮。讚九賓。鴻聲臚傳之也。〔按是官歷代有之。惟金元未設。淸制。鴻臚寺兼管事務。大臣一人。以禮部滿洲尙書兼之。卿、漢滿各一人。少卿亦如之。掌襄朝會燕饗之禮。率其屬而贊導。陪祀則引其儀。〕
○ 通洪。文選王襃論:夫鴻均之世。何物不樂。【注】孔安國尙書傳曰。洪、大也。鴻與洪、古字通。
○ 同䲨。漢書‧司馬相如傳:䲨鷫鵠鴇。【注】師古曰。䲨、古鴻字。
○ 姓也。姓氏書辨證:漢郊祀志曰。黃帝相鬼臾區、號曰大鴻。其卒而葬。謂之鴻冢。然則大鴻之後。當爲鴻氏。
解释濛鴻。大水。見集韻。
解释○ 鴻溶。竦踊也。漢書‧司馬相如傳:紛鴻溶而上厲。
○ 鴻濛。廣大貌。漢書‧揚雄傳:鴻濛沆茫。
○ 鴻絧。直馳貌。漢書‧揚雄傳:鴻絧緁獵。
解释鴻洞。未成形之氣也。淮南‧精神:澒濛鴻洞。又相連貌。文選王襃賦:風鴻洞而不絕兮。又深遠貌。見類篇。
鴻 第 2883 页 第 9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