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为邻

王小波曾经说:“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在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以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在我看来,正如王小波所言,中国人总是常怀一颗与人为邻,与你为邻之心。

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不同于基督徒康德的人本主义,而是一种时时将人,人与人的关系放在中心的人本文化,如同孔子所望“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孟子所言“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在传统的孔孟文化之中,中国人总是心怀与你为邻的气度,就像奥运会的主题歌所唱“我和你,心连心,同是一家人”是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渴望。

与你为邻的心态不仅体现在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里,互帮互助,相亲相爱;与你为邻的心态还体现在《宫这奇谏假道》里那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里;与你为邻的心态更表现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大国风范中。

中国人身上这种与你为邻之心,或许可以用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之中的那句话作为注脚——“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我们与人为邻,与你为邻,时时刻刻都在人情中不断做着换位思考。虽然中国历史上从未有哪个哲学家提出系统的诠释中国人这种“与你为邻”的情怀,但近代西方的伦理学家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理论却可很好的诠释这种心态来源于“同情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同情”,而是当一个人指面对他人的快乐与不幸,所阐发出的“相同感情”。

人活在世上从不是孤立的一个个孤岛,我们总是与人为邻,与你为邻,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看见路边饥寒交迫的可怜人儿,会想象出如果在路边伸手讫讨的是自己的“同情感”,发自肺俯的施以援手,也因为如此在我看来一例例“南京彭宇案”的出现是道德沦丧的缩影,卫生部出台的“扶老人指南”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闹剧。我们总是与人为邻,与你为邻,连这最基本的相亲相爱,互帮互助都做不到,那人心岂不都筑起了高墙,又哪有爱可信,情可讲,理可论呢?

怀着这种与人为邻的心态就决不会造就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所塑造的那种场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疏离,病态的猜忌,互相诽谤和排挤。相反的,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之下,我们与你们相邻,每个人都与每个人相邻,在这样的意识影响下,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与人间的相亲相爱。

与你为邻之心,与其说是东方五千年文明沉淀积累的厚重品质,不如说是人类各种良好美德生发的意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