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华》观后感

好长时间没看电影了,今天是得空偷懒,实在想从工作中挣脱出来,便把刚收上来的厚厚的一摞作业搁置一边,大脑和心都需要休息休息,补充些精神食粮。

偶然间看到这部电影,它就排版在网页首页的流动窗口,一眼看到“秋之白华”这四个字,感觉是部好片!里面扮演男女主角的两个演员尚且都是我喜欢的。于是,没有理由不点击它。对于影片拍摄的好坏,以我的水准是不够格去评论的,只要和了我的感觉,都是好片。它果真没有辜负我对它的期望,画面的一开始便是江南的流水和乌篷船,河水的两岸是一律的青砖白墙的阁楼。背景音乐也是轻柔缓慢的,连人说话的声音也是如鹅毛般的柔软,似说非说,留下的无限的空白。总之,给人的感觉是安静带着惆怅。整部电影看完都是如此,这样的题材用这样的主题,再合适不过。

我总是这样,本来是要说剧情的,却说了许多别的有的没的东西。

瞿秋白,这个名字是在高中历史书上见到的,只是知道他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最后被国民党给暗杀了,就义时不过36岁。历史书上有他的照片,面容清秀,戴着那个时代流行的圆框眼镜,一副书生之气,影片中的瞿先生的造型和历史书上的很相似。看上去文弱中透着儒雅,我想杨之华第一次见到瞿先生时,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我和杨之华一样,对瞿先生一见钟情。一段故事的开始往往“只是在人群众中多看了你一眼”!

瞿先生和杨先生(那时对学问的人,无论男女都可称之为“先生”)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初识,瞿先生已有妻,杨先生已嫁他人且有一女。在那样的年代,他们之间无论如何也难以产生爱情。然而不久,瞿先生的妻子因病去世,而杨先生和自由恋爱的丈夫离婚。两个人都成了行单影只的人,或许,这是上天的故意安排吧!

那时中共刚成立不久,杨先生一直想加入共产党,瞿先生又是党内的重要成员,便推荐杨先生加入共党。就这样,两个人的交往才多了起来,也是通过这,瞿先生看到了这个外表娇小玲珑的女子内心是怎样的坚强和隐忍。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是在那时慢慢建立起来。

瞿先生最后一次和杨先生分别时,他似有预感,他对她说:我总觉得这次分别可能是永别!瞿先生离开的那天晚上,下了很大的雪,杨先生送他出门。路边昏黄的灯光和雪的白交融成暖暖的鹅黄色,他们默默地并肩走着,头发和肩膀上都落了一层雪花。瞿先生低声说:每次分离,都未见你乱过阵脚。你知道,我最不舍的就是你!瞿先生带着他的不舍和留恋走了,他不知道,每次离开后,杨先生都会一个人望着他的背影偷偷的哭泣!她想让瞿先生安心的离开去工作!那样动荡的年代,有个志同道合的人懂你已是满足,岂可奢侈日日相处!

瞿先生就义时,杨先生连他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瞿先生是被秘密处死的,尸体也是就地掩埋。很多年后,人们才找到他的遗体。还是杨先生通过土里的一枚纽扣认出,这土里掩埋的正是她一生的挚爱!画面里,一双布满皱纹的双手艰难的刨开厚厚的泥土,忽然双手触摸到一枚纽扣。瞿先生离开的那晚,杨先生将她亲手缝制的钉有那枚纽扣的衬衣装进了行李箱!瞿先生就义时穿的就是那件衬衣!电影里没有描写杨先生看到那枚纽扣时是何反应!这感觉怎一个“痛”字了得?

瞿先生和杨先生之间的爱情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理解懂得的!那是在革命年代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那种革命爱情时刻为着国家的革命事业让步,那种爱情没有甜言蜜语,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但是,一个眼神,一次凝望,一个动作,足以让他们了解彼此内心的所有想法!他们的爱情真的是心心相印,亦如瞿先生给杨先生刻的印章“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没有猜忌,没有伤害,有的只是全身心的为对方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爱情即使在那个年代因为时势无法携手到老,也是令人羡慕的。至少,是让我很羡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爱情”都被贯上了功利,单纯的爱情太少了。这也是一个“自我”的时代,人们在乎的永远都是自己的感觉。于是,“爱情”里有了欺骗、隐瞒,甚至丑陋!

有时想想,这个社会的人们都是怎么了,每个人都想要很多,却什么都不愿付出!付出了一点还要思虑半天,付出的值不值得,付出的和得到的是不是正比!我想最主要的是这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人人都失去安全感,于是,“爱情”里,拼命的从对方身上去索取安全感。到最后,却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安!和朋友闲聊时,我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总是把精力纠结在情感上,是很难走的远的!

“爱情”从未变质过,只是我们自身的修养不够,所以永远无法抵达理想的爱情境界。一生也只是在凡俗的情感里患得患失、踽踽独行!边走边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