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体味真滋味

王维笔下“明月松间照”中的月温润如水,李煜却读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月的无限愁情;陶渊明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菊的清丽恬静,李清照面对菊却能发出“人比黄花瘦”的感慨叹息;僧志南诗中的“沾衣欲湿的”桃花雨清爽细腻,在杜牧眼中却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迷伤怀。

是月,是菊,是雨有所改变?不,只不过是看的人,感的心境变了。就如文中的学生,面对相同的豆浆,他却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滋味。是心态的改变牵动了他的味蕾,真正的改变,源于他的内心。

《心灵鸡汤》中有则轮子的故事。完整的轮子,日夜不知疲惫的向前滚动。两旁的风景,耳边的声响,渐渐变得模糊——它的眼中,只剩前方。直至有一天,它缺了一块,再也没有办法飞快的旋转,然而,轮子却因此得以欣赏到路边的风景,而轮子那一股脑只想往前冲的心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放慢的节奏,放缓变静的内心,使轮子能以更加温和含爱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体味生活的真滋味——我们亦是如此。

索罗远离尘嚣,在安谧的瓦尔登湖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而他也因这份安宁,体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而在米兰昆德拉的《慢》中也曾写到慢所带来的不同体验。昆德拉以骑摩托车的人与慢跑的人作比,揭示出了人在慢跑的过程中得到的更多的道理——由于无法忽视自己渐渐急促的呼吸,变缓变重的脚步等身体上的变化,跑步者更能意识到真实的自我。这种较慢的步伐改变了人们的心境,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

其实,我们放慢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步调,留出的也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是一份对自己,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珍视一切的态度。

唐僧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方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有着孙悟空这样一个筋斗云便十万八千里的大徒弟,他却没有选择走着一条捷径,而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取经之路,这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唐僧一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处世态度,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平坦与荆棘,他都都怀有一颗珍惜接纳的心。

在高速发展,物质与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赶场式”的生活看似充实而忙碌,事实上,这种仅仅是为了追赶而追赶的生活,以一种盲目与麻木。我们的灵魂往往跟不上身体的步伐,这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节奏,我们应该改变。

放慢脚步,以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

让我们慢一点,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