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
鮮 异体字:【尟 尠 觧 赻 鱻 鲜 仙】解释
○ 鮮魚也。出貉國。从魚。羴省聲。見說文。【段注】按此乃魚名。經傳乃叚爲新鱻字。又叚爲尟字。而本義廢矣。
○ 生魚也。禮記‧內則:冬宜鮮羽。
○ 魚鱠也。文選蜀都賦:鮮以紫鱗。
○ 野獸。左襄三十年傳:唯君用鮮。
○ 生肉爲鮮。淮南‧泰族:以奉宗廟鮮犞之具。
○ 鳥獸新殺曰鮮。書益稷:曁益奏庶鮮食。〔按釋文引馬注。鮮、生也。〕
○ 殺也。洪範五行傳:維鮮之功。
○ 明也。易說卦:爲蕃鮮。
○ 好也。南楚之外通語也。見方言。
○ 明好也。淮南‧俶眞:華藻鎛鮮。
○ 潔也。文選西都賦:鮮顥氣之淸英。
○ 善也。詩新臺:籧篨不鮮。釋文:鮮、斯踐反。少也。依鄭又音仙。
○ 謂新華也。漢書‧廣川惠王越傳:衣服常鮮於我。
○ 訊也。見御覽引書大傳。
○ 鮮規。明貌。一云。小蟲也。一云。小獸也。莊子‧天運:鮮規之獸。
○ 鮮榮。華也。文選宋玉賦:窹春風分發鮮榮。
○ 鮮扁。輕疾貌。又戰鬬車陳貌也。漢書‧揚雄傳:鮮扁陸離。
○ 鮮支。絹也。見廣雅‧釋器。疏證:鮮支、一作鮮巵。說文、縛白鮮巵也。
○ 鮮牟。東夷國。國語‧晉語:與鮮牟守燥。
○ 鮮卑。國名。後漢鮮卑傳: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攷朔方備乘云。東漢魏晉之鮮卑。其庭幕在喀爾喀。而封畛則遠及北海。今俄羅斯東偏之錫伯利部地。咸爲所兼幷。又曰。鮮卑音轉爲錫伯。今黑龍江南吉林西北境有錫伯部落。卽鮮卑遺民。按錫伯、今通譯作西伯利亞。〕又袞帶頭也。楚辭‧大招:若鮮卑只。〔按漢書匃奴傳黃金犀毗一注。孟康曰。要中大帶也。師古曰。犀毗。胡帶之鈎也。亦曰鮮卑。亦謂師比。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
○ 朝鮮。國名。古營州外域。周封箕子於此。後更衞滿高氏、王氏。明洪武時。李成桂廢其主王瑤自立。遂歷傳至今。自周秦以降。內屬於我。且時夷爲郡縣。至淸甲午戰爭之結果。遂爲日本之保護國。民國紀元前二年。日本遂併而有之。其地北以鴨綠江圖們江與我分界。爲突出日本海黃海間之一半㠀。
○ 山水名。山海經‧北山經:北鮮之山。鮮水出焉。畢注:括地志云。合黎水、一名鮮水。
○ 惠鮮。賚予賙給之。使之有生意也。書無逸:惠鮮鰥寡。
○ 姓也。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曰。鮮于氏之後。或單姓鮮。又鮮于。鮮陽。鮮虞。竝複姓。見姓氏書辨證。
解释○ 善也。詩北山:鮮我方將。釋文:鮮、息淺反。沈云。鄭云仙。
○ 山不相連屬也。爾雅‧釋山:小山別大山、鮮。【疏】釋曰。謂小山與大山分別、不相連屬者、名鮮。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鮮。釋文:鮮、息淺反。或作𡾮字。又音仙。〔按義疏云。張聰咸說、古本鮮當作解。後人加山。鮮、解、古得通借。鮮、古音在紙部。解、古音在寘部。解讀若嚱。鮮讀若斯。孫炎注不相連。此正釋解字之義。今按皇矣詩傳。小山別大山曰鮮。公劉傳。巘、小山別於大山也。是毛意以鮮巘爲一。据此。鮮通解。又同巘也。〕
解释○ 少也。左昭元年傳:鮮不五稔。
○ 寡也。詩揚之水:終鮮兄弟。
○ 罕也。禮記‧中庸:民鮮能久矣。
○ 盡也。易‧繫辭:故君子之道鮮矣。
○ 不以壽終爲鮮。左昭五年傳:葬鮮者自西門。
○ 同尟。易乾注:尟克有終。釋文:尟、本亦作鮮。
○ 同尠。文選‧張衡賦:慘則尠於驩。【注】尠、少也。與鮮通也。
解释姓也。見集韻。〔按後蜀司空鮮思明。卽此讀。〕
鮮 第 2839 页 第 11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