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高 异体字:【𠆪 髙 𦕺】解释
○ 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口。與倉舍同意。見說文。【段注】倉舍皆从口。象築也。合與屮皆象高。
○ 臯也。最在上臯。韜諸下也。見釋名釋親屬。〔按此卽爾雅爲高祖王父之義。〕
○ 穹高也。書大傳:五分內以一爲高。
○ 貴也。呂覽‧離俗:天下愈高之。
○ 尊也。唐書蕭嵩傳:位高年艾。
○ 大也。國策‧齊策:夫救趙高義也。
○ 老也。漢書‧武帝紀:奉高年。
○ 安也。漢書‧高后紀:足下高枕而王千里。
○ 遠也。左哀二十一年傳:使我高蹈。【注】高蹈。猶遠行也。
○ 山陵也。國語‧周語:而聚於高。
○ 敬也。見廣雅‧釋詁。
○ 養也。見廣雅‧釋詁。
○ 高遠。三辰也。禮記‧樂記:窮高極遠而測深厚。
○ 高明。謂樓觀也。禮記‧月令:可以居高明。又猶亢爽也。左文五年傳:高明柔克。又顯寵者。書洪範:無虐煢獨而畏高明。
○ 高下。猶屈伸也。左宣十五年傳:高下在心。又原隰也。荀子‧王制:相高下。
○ 高高。起臺榭也。國語‧吳語:高高下下。又天也。詩敬之:無曰高高在上。
○ 價昻曰高。〔韓愈詩〕:少室山人索價高。
○ 聲壯曰高。〔朱熹詩〕:高歌夜半雪壓廬。
○ 優等曰高。後漢質帝紀:以高第五人補郞中。〔按鄭玄傳。高足弟子。亦此義。〕○ 隱者稱高。南史何胤傳:世謂之何氏三高。〔按此謂何胤、何求、何點也。笠澤之濱有三高祠。則祀范蠡、張翰、陸龜蒙者。〕
○ 山名。謂岐山也。〔詩天作〕:天作高山。又四嶽也。詩般:陟其高山。〔在今甘肅隆德縣東南二十里。俗名美高山。山海經西山經。高山、其上多銀。則別爲一山也。〕
○ 水名。山海經‧北山經:京山高水南流注于河。又高河。亦水名。漢書‧地理志:涿郡高陽縣。【注】應劭曰。在高河之陽。
○ 州名。有二。唐置。一、屬嶺南道。當今廣東茂名縣治。一、羈縻劒南道。當今四川高縣。
○ 高麗。國名。漢世名高句驪。後爲朝鮮。又改韓國。今屬日本。
○ 高粱。稷屬。本名蜀黍。一名木稷。俗呼蘆粟。黏者可和糯釀酒。稱高粱酒。
○ 通膏。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注】高、膏也。〔按通評虛實論。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腹中論。今禁高梁。膏梁、皆作高梁。〕
○ 姓也。齊太公之後。食采於高。因氏焉。出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五望。孔子弟子有高柴。孟子弟子有高叟。又高堂。複姓。漢高堂生。又高陽氏。高辛氏。竝複姓。
解释度高曰高。左隱元年傳都城過百雉注:一雉之城。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
高 第 2825 页 第 8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