鍰
鍰 解释
○ 鋝也。書曰罰百鍰。見說文。【段注】鄭注攷工記曰許叔重說文解字云鋝鍰也。今東萊謂大半兩爲鈞。十鈞爲環。環重六兩大半兩鍰鋝似同矣。周禮職金正義曰。夏侯歐陽說。墨罰疑赦其罰百率。古以六兩爲率。鍰者率也。一率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也。百鍰爲三斤。鄭玄以爲古之率多作鍰。玉裁按古文尙書呂㓝作鍰。今文尙書作率。亦作選。或作饌。今文謂率六兩。說古文者謂鍰六兩大半兩。許用古文說者也。百鍰爲三斤。正與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數相合。〔按古之贖罪者皆用銅。漢時始改用黃金。但少其斤兩。令與銅敵。後魏以金一兩收絹十匹。其後或以穀。或以縑。或以鈔。〕
○ 黃鐵也。見書呂㓝傳。
○ 峻鍰。山名。拾遺記:炎帝採峻鍰之銅以爲器。
○ 通環。漢書‧五行志:謂宮門銅鍰。【注】鍰讀與環同。
鍰 第 2529 页 第 8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