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 五酇爲鄙。見說文【段注】見遂人。五百家也。又周禮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畍曰都鄙。所居也。按大司徒、以邦國都鄙對言。鄭注以邦之所居曰國、都之所居曰鄙對言。春秋經傳。鄙字多訓爲邊者。葢周禮都鄙。歫國五百里。在王畿之邊。故鄙可釋爲邊。又引伸爲輕薄之偁。而鄙夫字古作啚。今則鄙行而啚廢矣。
○ 國也。見廣雅‧釋詁
○ 小邑也。釋名釋州國:鄙、否也。小邑不能遠通也。
○ 邊邑也。左莊二十六年傳:羣公子皆鄙。
○ 狹也。孟子‧盡心:鄙夫寬。
○ 陋也。文選馬融賦:是以尊卑都鄙。
○ 俗也。大戴禮保傅:鄙語曰。不習爲吏。視已成事。【注】猶今言俗語然也。
○ 恥也。史記‧屈原賈生傳:君子所鄙。
○ 小也。呂覽‧尊師:魯之鄙家也。
○ 賤也。左昭十六年傳:夫猶鄙我。
○ 野也。左僖二十四年傳:鄙在鄭地氾。
○ 謂不通也。漢書‧董仲舒傳:或仁或鄙。
○ 固陋不惠。文選‧張衡賦:鄙哉予也。
○ 似若不逮也。老子:我獨頑似鄙。
○ 猥也。見一切經音義廣雅
○ 鄙人。小人也。淮南‧脩務:鄙人有得玉璞者。又郊野之人也。荀子‧非相: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按世俗自稱謙詞曰鄙人。又云鄙見、鄙意。竝此意。〕
○ 鄙袒。汗衣也。釋名釋衣服:汗衣或曰鄙袒。或曰羞袒。
○ 天鄙。夷種也。禮記王制東方曰夷疏:東夷傳九種。九曰天鄙。
○ 鄙騃。獸奮迅貌。見後漢馬融傳注


2472 页 第 1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