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字:【欤】解释
○ 及也。見集韻。〔按禮記王制。六十不與戎服。【注】與、音豫。及也。〕
○ 以我臨物也。易雜卦傳:或與或求。
○ 猶兼也。儀禮士昬禮:我與在。
○ 卽也。呂覽‧求人:自爲與。
○ 猶寄也。禮記射儀:與爲人後者。
○ 疑貌。莊子‧大宗師:與乎其觚而不堅也。
○ 閼與。地名。史記‧秦本紀:中更胡傷。攻趙閼與。〔當今山西沁縣西北。〕
○ 方與。縣名。漢置。屬山陽郡。當今山東魚臺縣北。
○ 通豫。禮記‧曲禮:定猶與也。釋文:與、本亦作豫。
解释与也。見集韻
解释○ 語辭。通作歟。見集韻。〔按禮記檀弓。喪不剝奠也與。疏。與、語辭。〕
○ 發聲也。漢書‧文帝紀:朕之不明與。嘉之。
○ 譽也。見廣雅‧釋詁
○ 疑而未定之辭。論語‧泰伯:君子人與。
○ 邪辭也。淮南‧精神: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
○ 旉與。開舒也。漢書‧禮樂志:旉與萬物。【注】師古曰。旉、古敷字。敷與、言開舒也。
○ 與與。蕃蕪貌。詩楚茨:我黍與與。〔又威儀中適之貌。論語‧鄕黨:與與〕:如也。又往來貌。漢書‧揚雄傳:淫淫與與。
○ 敦與。山名。山海經‧北山經:敦與之山。
○ 人名。書舜典:讓於殳斨曁伯與。【注】殳斨、伯與、二臣名。
解释○ 黨與也。見說文‧舁部【注】臣鍇曰。春秋左傳曰。伯有聞子皮之甲不豫攻已也。喜曰。子皮與我矣。〔按段玉裁云。黨、當作攩。攩、朋羣也。與、當作与。与、賜予也。共舉而与之也。〕
○ 用也。見玉篇
○ 善也。見廣韻
○ 親也。管子‧霸言:諸侯之所與也。
○ 許也。國語‧齊語:子與之。
○ 從也。國語‧晉語: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已也。
○ 待也。論語‧陽貨:歲𣎴我與。
○ 猶說也。淮南‧天文:聖人不與也。
○ 偕也。漢書淮南憲王傳:正直是與。
○ 謀也。論語‧述而:惟我與爾有是夫。釋文:與、謀也。
○ 謂舉也。易无妄:物與无妄。虞注:與、謂舉也。
○ 施也。周禮謚法:愛民好施曰與。
○ 猶還也。史記‧孟嘗君傳: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
○ 辭也。國語‧周語:其與能幾何。
○ 猶助也。國策‧齊策: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
○ 語辭。左襄二十九年傳:是盟也。能與幾何。〔按王引之云。與字是語辭。無意義也。〕
○ 猶爲〖平聲〗也。韓非外儲說左:名與多與之。其實少。〔按王引之云。言明爲多與之。而其實少也。〕
○ 猶爲〖去聲〗也。孟子‧離婁:所欲與之聚之。〔按王引之云。言民之所欲。則爲民聚之也。〕
○ 以也。禮記‧中庸:可與入德矣。〔按王引之云。言可以入德矣。〕○ 類也。國語‧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
○ 和也。國策‧燕策:內寇不與。外敵不可拒。
○ 謂予人物也。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三曰與。【注】鄭司農云。與、謂予人物也。玄謂與謂所與共事也。
○ 數也。禮記‧曲禮:生與來日。死與往日。
○ 及也。禮記‧檀弓:與人之葬聖人也。
○ 如也。漢書‧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 幷也。公羊襄二十年傳:與季子同母者四。
○ 隨也。淮南‧墬形:蛤蠏珠龜。與月盛衰。
○ 同也。史記‧夏本紀:與益予衆庻稻鮮食。
○ 操也。見方言
○ 與時。謂逐時也。史記‧仲尼弟子傳:與時轉貨貲。
○ 有與。兩足共行也莊子‧養生:主人之貌有與也。
○ 容與。閑舒也。漢書‧禮樂志:澹容與。又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莊子‧人間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又自得貌。史記‧司馬相如傳:翺翔容與。
○ 大與。官名。見正字通
○ 胡不與。國名。山海經大荒北經:有胡不與之國。列姓黍食。
○ 姓也。見正字通


2120 页 第 1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