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ài解释
○ 治玉也。見說文【段注】戰國策。鄭人謂玉之未理者爲璞。是理爲剖析也。
○ 亂也。紕也。伸也。撩也。廣雅釋詁疏證:理與治同意。故理謂之亂。亦謂之敕。治謂之敕。亦謂之亂。理謂之紕。猶治謂之庀也。理謂之伸。猶治謂之神也。理謂之撩。猶治謂之療也。
○ 正也。左成二年傳:先王疆理天下。
○ 事也。見玉篇
○ 猶事也。禮記‧樂記: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 道也。呂覽‧愼行:則可與言理矣。
○ 從也。見玉篇
○ 治也。見廣雅‧釋詁
○ 文也。漢書‧周勃傳:從理入口。
○ 通也。淮南‧時則:理關市。
○ 達也。淮南‧時則:生氣乃理。
○ 順也。見廣雅‧釋詁
○ 析也。賈子道德說:德生理。通之以六德之華離。狀六德者。德之有六理。理、離狀也。
○ 法也。漢書‧武帝紀:將軍已下廷尉。使理正之。【注】理、法也。言以法律處正其罪。
○ 義也。禮記‧喪服四制:知者可以觀其理矣。
○ 賴也。孟子‧盡心:𥡴大不理於口。
○ 吏也。國語‧周語:行理以節逆之。
○ 分也。禮記‧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
○ 媒也。離騷:吾令蹇脩以爲理。
○ 猶性也。禮記‧樂記:天理滅矣。
○ 合宜也。荀子‧禮論:親用之謂理。
○ 條貫也。荀子‧正名:道也者治之經理也。
○ 言行也。禮記祭儀:理發乎外。
○ 忠恕也。周書諡法:剛强理直曰武。
○ 裝飾也。文選傅毅賦:夸容乃理。
○ 容貌之進止也。禮記‧樂記:理發諸外。
○ 不失其道也。荀子‧仲尼:福事至則和而理。
○ 分地里也。詩節南山:我疆我理。
○ 義理。禮之文也。見禮記‧禮器
○ 文理也。荀子‧正名:形體色理以目異。
○ 文理。謂節文條理也。荀子‧正名:而禮義文理亡焉。
○ 淸理也。漢書‧循吏傳:政平訟理也。
○ 地理也。大戴記易本命:靜必以理。【注】理、地理也。靜必以理安地利也。〔按易繫辭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 肌膚之文。荀子‧解蔽: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理矣。
○ 腠理。謂文理逢會之中。素問舉痛論:寒則腠理閉。
○ 脈理也。呂覽‧重己:燀熱則理塞。【注】理塞、脈理閉結也。
○ 星名。漢書‧天文志:房南衆星曰。騎官左角理。右角將。〔史記作李。索隱曰。李即理。法官也。〕
○ 治獄官也。禮記‧月令:命理瞻傷。【注】有虞氏曰士。夏曰大理。周曰大司寇。〔按今司法最高機關。亦稱大理院。〕
○ 料理。猶處置也。晉書王徽之傳:沖嘗謂徽之曰。卿在府日久。比當相料理。〔日本謂割烹曰料理。〕
○ 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揚、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今爲縣。又姓也。出皋陶之後。歷虞商周世爲大理。以官爲氏。
○ 側理。紙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 通俚。莊子‧盜跖:勝子不自理。釋文:一本理作俚。
○ 通賚。史記‧殷本記:予其大理女。集解:尙書理字作賚。
○ 俗謂不見答爲不理。


1386 页 第 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