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白之间作文

人们总是偏爱白色。因为白色象征着纯洁高贵,代表着不与世间黑暗同流合污的孤高情怀,是战斗者坚强不屈的证明。纯粹的白色耀眼夺目,却也脆弱、易折。介之推不肯受赏而终于死于山火之下,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他们从始至终坚持了一种精神洁癖似的白色,宁愿就死也不愿染上一点儿尘埃。

然而还有另一种白色。他不那么纯,不那么艳,白底儿里透着一点儿灰色,却持久、坚韧,并且同样不屈。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曾在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中任职,在领着工资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对北洋政府反动行径的批判。移居上海时,国民党反动当局每有风吹草动,他也会躲到租借里避风头,并不摆出“大义凛然”的姿态。至于示威游行一类,他也是明言自己不参加,也不鼓励别人参加的。有“正人君子”对他的行为冷嘲热讽,并讥讽他“不卖肉主义”。他正色回道:我虽不才,却还没傻到为得到你们这些东西的“赞扬”而等死的地步!

鲁迅那抹淡淡的灰色,非但没有使他的白色受污,反而更映衬出其伟岸。伯夷、叔齐不过在历史上留下“义士”的名号,鲁迅却为我们贡献了20多年的战斗,传下了无比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所坚持的“白”不是表面的光洁与孤高,而是国家民族的大义与责任,为此损害一些表面上“白”的光鲜,使之蒙上一层灰色,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因为有些人的“白”不过是一张脆弱的白纸,一旦被墨染则无计可施,张皇失措。名声对于他们意味着一切,如魏晋之际一些“名士”之流大抵如此。但是鲁迅式的“白”则是磐石,纵然一时染墨蒙尘,刮下后仍然不失其本色。鲁迅先生肯在白色恐怖下接济共产党人并一直从经济上、道义上支持党的事业,即为这磐石本性之明证。

美国有一句话说:一个人不成熟的标志是他为某一事业白白送死,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他为这事业屈辱地活着。的确,活着意味着坚持,死不过是一瞬。有些人透过死成全了耀眼的白色并在这光辉中死去。有些人却不得不背负灰色而活下去。然而背负灰色而坚持下来的白色,历史最终也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司迁受宫刑的灰色经历盖不过《史记》的光辉;故宫国宝南迁时挨骂的专家们,如今对他们的回报是安然无恙的文物。米开朗基罗屈服于贵族,但历史记住的是他的艺术。

人说历史的清流最终会还事物以本来面目,那些带着灰色的白色,也终不愧“纯洁”“高贵”之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