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死亡诗社》,很容易会让人把电影与恐怖电影挂钩,其实这部电影本身也带有着一丝诡异的色彩。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诗社要以“死亡诗社”为名,在这里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电影本身就是想塑造一个与传统教育制度相悖的风格迥异的教育方法与群体。因此刻意取以“死亡”这一与传统观念相违背的词,一来表现了诗社的特殊风格,二来也与电影的诡异色彩相呼应,而该社团每次在洞穴的集会也会让人想起古人做祭祀时的场景,因而诗社被命名为“死亡诗社”。
这部电影给人许多震撼,特别是老师给人的震撼。基廷老师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让人完全大吃一惊。说实话,在他第一次让学生撕书的时候我觉得这位老师很差劲,因为他不应该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学生身上。可是慢慢地,随着对他教学的不断理解,我开始发现老师最初的行为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向正轨,而不是在很多迂腐的人心中所觉得的“误导”。基廷老师的教学并不是如传统的教学一般为了大学入学考试,而是致力于解放学生的思想,而这也无疑让他与其他老师格格不入。这种冲突在威尔顿教会学校——这所冲斥着教条,古板气息的古老学校里,显得更加尖锐。可以说,在这所学校中,基廷老师唯一的朋友便是他的学生,他在这所学校中苦苦支撑着,为了自己的目标。
从某种角度来讲,基廷老师的教学是成功的,他让学生们认清了自我,激发了学生自己的潜能:一贯顺从父意的乃尔大胆追求戏剧,奥维德向自己想爱而不敢爱的女孩求爱,就是一向胆小,被戏称为"小鼹鼠"的托德也在基廷的激将之下涌出连贯的诗句。而这三位学生也分别从老师的教育中受益匪浅,他们真正理解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认清了自己的价值。可以说,基廷老师将他们从人生的阴影里引导上了正轨。从这个角度来讲,基廷老师的教学是成功的。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讲,基廷老师的教学却是失败的。他在过度追求学生的思想自由时却忘记了作为一位高中教师的本职——让学生通过大学入学考试。或许他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上认识到了自我,但是他们忘记了考试与应有的束缚。试想他的学生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基廷老师自己也没有被革职,如果他教的学生真的面对了大学入学考试,当他们发现自己做试卷却无从下手时,他们是会感激基廷老师还是会怨恨他?
因此,电影导演在电影里也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复:电影最终以悲剧收场。我觉得导演本身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很赞同基廷老师的教学,也很反感传统的教育制度,但在另一方面他却不得不面对现实。而这也正是给我们这些观众的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到底能不能存在下去?其实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本身是很好的,比现有的教育制度好过万倍。然而遗憾的是,在传统教育制度主宰一切的时候,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成为一种另类而被淘汰掉。而这也正是导演最后所表达的。可是,导演对基廷老师还是非常赞赏的,因此有了最后学生们集体高喊“CAPTAIN MY CAPTAIN”这一幕,我相信很多人在看这一幕时眼睛都湿润了。
最后,电影中有一个小细节让我回味无穷,或许它被忽略了,可是我希望大家都能细细品味一下:在基廷鼓励大家撕书的场面,当学生们兴奋地撕去书页时,下一页是大写的"poetry",意味着经过对传统教育制度的破除,真正的诗——或者说自我——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