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今天下午,高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映了国产纪录片《幼儿园》,在这两节课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在片中,我看到了我们曾经的一切,画面中不断出现的小朋友哭闹、顽皮等画面使我感触良多。

《幼儿园》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导演张以庆用他细腻的镜头,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段,为我们记录下了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如曾经的我们一样。

“他们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影片开头的第一句话。的确,在年龄上,我们比他们大了很多很多,但是从人的本性上看,他们的行为、言语又何尝不是我们曾今生活的一部分。影片开头的画面就是小朋友们被自己的父母送到了幼儿园,他们哭泣,他们拉着父母的衣服、扯着嗓子喊“我要回家”,可是留给他们的只有背影,他们开始了在幼儿园内的全托制生活。

纪录片《幼儿园》采用四季变换的时间顺序,注重细节内容的表达,真实地记录了幼儿园里小朋友们每一天的生活。幼儿园内的小朋友一边流鼻涕一边吃饭,鼻涕都掉进碗里了,而他嘴里却仍念着“我要回家”;两个小朋友打架,打人的那个狂哭,被打的那个却显得很冷静;一个叫小朋友穿衣服很费力,最后烦躁地把衣服全脱了,发起了脾气;一个小胖子被老师警告:再闹,就把你送走;一个叫马玉兰的女孩子因为顽皮、在桌上画画而被老师不断指责;一个小男孩被人打得鼻子出血,而和他同桌的小女孩就把自己碗里的丸子给他吃;一个小男孩因为打人而被同学孤立,差点被赶出班级;经常有一些小男孩欺负小女孩;一个小男孩因为玩具被另一个小男孩弄坏了而哭泣;小朋友们听到老师要检查桌子就把桌子上的饭菜往桌下扔;一个小女孩把饭菜弄到了自己的花裙子和腿上后,嘴里不停地喊着:“老师,泼了。”却没老师注意到她……在这些细节中,有爱,有恨,有关怀,有纷争也有暴力的一面。通过小朋友们遇到问题时的不同表现和言行,我们能从中观察出父母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同时,也透露出了在现实社会中成人们的社会生活。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其实我很想问:“他们幸福吗?”在三、四岁时就要被迫离开父母,被迫与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呆在幼儿园内,承受“被抛弃”这个念头的精神压力,承受寂寞、孤独,这难道不是对他们的折磨吗?这种独处我们这些年纪大的都会感到孤独,更何况他们?影片中有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就如同背景音乐《茉莉花》,给人悲伤的感觉。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就如开头那个不会穿衣服的小男孩,他与另外两个小男孩被掉队,在床上独自穿衣,又有谁曾想过他们被掉队后的焦虑、孤独?同时还要承受穿不上衣服的烦躁!字幕中提到每次他都是班里最后被接走的。当别的小朋友都被接走后,他会因为生气和失望而开始拍桌子,然后左顾右盼地等妈妈来。当妈妈来了给他换裤子的时候,他便一脸骄傲的看着妈妈。然而,谁又会想到他等妈妈时焦虑、孤寂的心情呢?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音乐《茉莉花》,让人听了感到伤感。通过声画同步的手法展现了孩子们的伤心、难过。他们没有快乐,有的只是不断的学习、寂寞。除此之外,《茉莉花》也通过打破连贯的节奏,给了观众休息的时间。

影片内容以小朋友们为主,很少出现老师的镜头,这事实上多少是因为导演为了照顾老师的情面,删减了一些对老师形象不好的画面。画面中曾出现过两个小男孩打架的情节,而打人的那个被老师训斥了。试问,在现实生活中你会相信老师不教训那个小男孩吗?甚至于出手打人?事实上,画面中也曾出现类似的画面,小男孩确实被老师“威胁”:再打人,就要把他降到小班,而他的妈妈也被叫来了。

片中大量长镜头的出现,再现了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也从中审视画面中的孩子。镜头表现上,采用平视的角度去拍摄记录来展现。比如:在这部片子中孩子们对一些问题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你个子真的很高,你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答:“因为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高的。”除此之外,还问了孩子们别的问题,如:对于爱的理解,对于长大后的梦想,想做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在采访中,能够看到孩子们背后自己的故事,比如家庭情况,自己的思想等。

在细节描写中,还多次表现了小朋友们的单纯。比如,有画面展示了:孩子嚷着“炸死美国王八蛋”,这种对美国的厌恶,对美国的不满,完美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但是,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教育的缺陷,除此之外,还有父母和老师的观念对小朋友们观念的影响,即使他们并不了解为什么要“炸死美国王八蛋”。还有,在对一个小孩进行采访,被问到“金钱和快乐,会选哪个?”小孩毫不犹豫的说“选择快乐!因为,快乐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的单纯,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金钱和快乐的人生态度。对他们来讲,毫无疑问,快乐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非常注重真实性,它向我们展示了“曾今的我们”。片子从头到尾没有用一句解说词的叙事手法,这更加体现了真实性,让人们感到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