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什么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一个人读多少书才是一个头,一个人读了书又是为什么,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答案。
我的祖父是一个私塾先生,我党在中国大陆建政之后,我祖父就结束了他的游学生涯,而且,他还成了我党的专政对象。
那时候的农民基本上都是文盲,我党还需要我祖父这样有文化的人为扫盲出力,在扫盲运动中,我祖父就当上了一名夜校先生。就是说,我祖父白天到生产队出工,晚上就教那些不识字的农民,晚上教书是没有报酬的,从这个角度说,我祖父的读书就是为了当一名不计报酬的夜校先生。
夜校都教一些什么东西呢?我那时候也有八九岁了,开始读书了,每个晚上都是要去夜校玩耍的。祖父这时候的教学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识字,他的识字课本有《三字经》《增广贤文》《百家姓》,还有我党编辑的《新农村杂字》;二是习字,也就是教学生写毛笔字,我祖父的毛笔字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是很有名气的;三是学珠算,学加减乘除的算术。从这个角度看,当时的农民参加扫盲读书就是为了使自己脱盲,认几个字,能算最简单的数字。
我启蒙之后,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我是生产队长强行将我夹在他的腋窝里送到学校的,我还一路上又哭又闹,骂他的倭瓜矮子。
上高小的时候,教室前面的墙上贴着一条标语,叫做“为革命而学习”,这时候,我似乎懂得了我为什么要读书,那就是为革命,但是,革命是什么东西呢,我却是一点也不懂的。
文革进入高潮之后,学校停办了,我就失学了,成了人民公社的一名小社员,我一边在生产队做工,却一边也爱上读书了。想一想也是奇怪,过去在学校读书似乎是被动的,是父母逼着我去学校读书的,不是我情愿的,而现在读书却是我主动的,它已经成为我的爱好。
这时候我读的书有两类,一类是小说,比如《林海雪原》《红岩》《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之类的文革禁书,另一类就是我党领袖毛泽东的书,林彪掀起学习毛泽东着作热之后,每个农户都由集体配送一套《毛泽东选集》四卷,我党要用这套《毛选》给每一个中国人洗脑,当时的口号就是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
我这种业余读书是为了什么呢?到现在,我也找不出答案。当时的感觉就是除开爱好之外,是这些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是它们开阔了我的眼界,是它们让我开始懂得历史,不管它们教给我的是真理还是谬误,总之,它让我起步了。
这时候,我对这些红书读得有多熟呢?比如《林海雪原》,它有三十八章题目,我可以按顺序将它们背下来,小说里的每一个故事我都烂记于心。再比如毛泽东着作,《毛选》四卷的文章标题我也基本上可以按顺序背下来,里面的文章最少的也读了五六遍,最多的起码读了几十遍,老三篇读得可以倒背如流,《毛主席语录》里面的大多数语录我基本上也可以背得下来,没有人要求我这么做,这是我当时业余读书的一种自觉行为。
从我业余读的书里面,我知道了一个叫马克思的人,还知道了他写有一部《资本论》的着作,并且知道他的这部着作是一部经济学着作。我十九岁的时候,终于买来了这部《资本论》,开始业余攻读这部着作,花了两年时间,终于啃完了这部高深的书。
这个时期的读书,我似乎有了一个目的,就是要做一个经济学家,去研究中国的经济。
这是不是我的异想天开呢?确实是的。但是,它却使我第一次将读书和读书的目的联系起来,在书的世界里,我不再是一个瞎子乱摸乱闯了。
因为要读懂《资本论》,我就必须还要读很多其他的经济学书籍,而且,我也开始攻读马恩列斯的其他着作了。
这样,我的读书又进了一步,至于是接近真理还是接近谬误,我在当时是不清楚的,但是,我党教导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高考开禁后,我连续三年参加高考,每年考试的总分都超过大学录取线很多,却没有一所大学录取我,因为我报考的志愿是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经济系,而我的数学成绩很差,我的服从栏里又写着不服从分配,所以,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不要我,其他的大学也就不要我了。第三年,我被分到一所师范学校读书。
从当时的情况看,我再去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要从事经济研究,只有改变自己务农的从事体力劳动的身份,才有可能进行研究。没成想,我却被分到一所师范学校去读书,在我的高考志愿里,并没有师范二字,就这样,当经济学家的梦想破灭了,当教书匠的梦想产生了。
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那是一个精神至上的年代,我在师范读书的时间跨越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那时候,我们天天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支歌,你只要听一听这支歌的歌词,就知道我们是一群怎么样的人了。
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明天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当了一名教师之后,我们是怎么样教育自己的学生呢?在我们教室的前面墙上挂着一条大标语,上面写着“为祖国而学习”。
这个宣传标语就是讲学习目的的,它由过去的“为革命而学习”变为今天的“为祖国而学习”,就已经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它已经不再是虚幻的空洞的为人所迷惑的口号了,它变得很实际很具体很质感了。
其实,我们在教室里灌输给学生的读书目的比这还要具体,那就是“你要好好读书呀,将来考一个好学校,跳出农门”。
从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就是用这个理念灌输给学生的。为什么要跳出农门呢?因为农民最苦、农村最穷、农业最危险。
所以,这个时期教育学生的读书目的就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理想和精神变得很遥远了,改变自己命运才是最实际的。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渗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商品大潮冲击着每一个中国人,金钱开始取代一切成为唯一的价值观念,读书的目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有千万条,读书只是其中的一条,读书这条路走不通,你还可以走其他的道路。
跳出农门的道路有千万条,读书只是其中的一条,读书这条路走不通,你还可以走其他的道路。
其实,千万条道路可以汇总到一条道路,那就是赚钱,你赚了钱,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份,你就可以跳出农门。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了,毕业了,你要自己去找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你也还是一个工薪阶层,而工薪阶层也就是穷人的代名词。
从这个时期起,我们国家崛起了千千万万的资本家,我党称他们为民营企业家,这些人不一定都读了很多书,不一定都是大学毕业。
以我的家乡为例,我们那个镇共有四万八千人口,在广东做化工生意的大概有六七千人,许许多多的人拥有数百万数千万的家产,他们基本上就是小学和初中未毕业的半文盲。在这个生意圈内,形成了这么一个规律,读书和赚钱成反比例,书读得越少钱就赚得越多。
这样的社会现实就给读书人一个沉重的打击,读那么多的书做什么呢?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大学,再到读研读博,花去几十万元钱,毕业了,他的所赚还不一定够得上成本。一个大学毕业生找份工作,他的工资完全可能还不如一个初中毕业的熟练工的工资多。
读书原本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啊,想我青年时代,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事还是乘车在旅途,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别人叫我书呆子,或是书痴书迷,那时候,这些绰号还是褒义性质的,现在谁要得了这个绰号,那就等于说你是一个傻子了,一定是在讽刺你。
现在的人,除开学校的学生,谁还热衷于读书啊!人们除开赚钱就是坑蒙拐骗就是打牌赌博,你如果还看见谁在读书,那他一定是在读码书,也就是买六合彩的书。
所以,现在的读书已经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了。
说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它却是一种最缓慢最低效的改变人的命运的手段,它只可以将人变为精神贵族。
我和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是书让我由一个农民变为一个教师,也就是由一个最穷的人变为另一个最穷的人。我读了几十年的书,最近十年我没有读书了,仅仅读了一本书,那就是刘晓波先生的《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我由读书改为读网,在网上读了无数的文章,是我过去无法见到的文章,就是这些文章让我看穿了皇帝的新装。除开读网之后,我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写书,我写了几十本书,它就关在我的藜阁书斋里。
儿子还在很小的时候,我就鼓励儿子要努力读书,将来要受最好的教育,就是讨饭也要离开我们YUEYANG这个地方。儿子读书的确很努力,四川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生,三年之后,又考到了美国普渡大学读博,今年底,他就要博士毕业了。然后去做什么呢?总不能读一世年的书吧?我只有一个儿子,他不打算回来,要在美国找工作;儿媳妇也是家里的独女,她也不愿意回来,一家人就这样分在东西两个半球。有一次我笑着对儿子说,你就回来做化工生意吧,儿子说,我还做不赢那些人呢。
是啊,读书做什么呢?
尽管是这样的迷惘,我仍旧坚信,书还是要读的,人类的文明要传承下去,人的自身素质要提高,人应该走上更为高级的阶段,人还需要有精神寄托,而这一切都不是金钱可以解决的,虽然它们也离不开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