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宣言》读后感

如果有人问我,看到“美国”这个词时脑海里跳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什么,那我一定会说是自由民主又复杂的美国社会了。对外,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博弈中总是反复强调人权与民主;对内,平等自由更是在每一个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追本溯源,这种“美国潜意识”正是来自《独立宣言》的深远影响。

杰斐逊曾写道,《独立宣言》是“吁请世界的裁判”。自1776年以来,《独立宣言》中所体现的原则就一直在全世界为人传诵。美国的改革家们,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不论是为了废除奴隶制,禁止种族隔离或是要提高妇女的权利,都要向公众提到“人人生而平等”。不论在什么地方,当人民向不民主的统治作斗争时,他们就要用杰斐逊的话来争辩道,政府的“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那么,被成为美国立国之本的《独立宣言》——它的思想理论又是秉承何方呢?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天赋人权。

杰斐逊深化了洛克的“自然说”理论,这边是《独立宣言》的思想根本。可能美国人在考虑问题时常常想到的是“Ihavetherighttodo…”,于是我们常常看到美国民众仅仅因为一些鸡毛蒜皮而起诉政府的案例,胜诉的不在少数。让我在意的是,任何一个提到这些案例的中国人——包括民众、媒体或官方——似乎都在用惊奇的眼光看待。我知道当我说出这个想法时一定会有许多人站出来丢给我写着“国情”“人口基数”或“传统延续”的砖头,想想让人觉得无奈,一批有一批的有志公务员淹没在了“中国潜意识”里,公务员考试失败的一部分成为了愤青,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能指责愤青,然而另一方面,愤青中也稀缺行动派。

让我耿耿于怀的还有一件事情,一直以来总是能听到朋友们抱怨说自己在社交网络上发表的日志、状态被删,原因总是其中含有敏感词;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电影迷,国内禁播的电影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政府性的行为让我觉得颇为失望,也许我是的确不具有国际高度的眼光与顾全大局的深思熟虑。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当我们通过一些翻墙软件看到facebook和twitter上的一些让人汗颜的新闻和视频时,让当今有良知、民族自豪感的大学生们情何以堪?

我一向喜欢看原版的文章。《独立宣言》之精美绝伦,让我在读的时候仿佛脑海中一直持续播放着当年杰斐逊慷慨陈词技压群雄的画面。美国的每任领导人都堪称世界一流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在演讲时,时而气势如虹,时而又幽默诙谐,目光炯炯,气质彬彬;听众也聚精会神,掌声欢呼不绝于耳。然而在国内,“领导讲话”几乎让每一个人谈之变色。我没上过班,但是学上了不少,班主任也经历过若干。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绝对不是那种事无巨细讲到你头晕直在课桌下面看小说的人;相反,我们都喜欢直说重点,乐于分享的老师,他会让你知道他的行事风格并且告诉你违者重罚不怠,在他的“底线”之上便是你胡乱折腾他也照单全收,不知不觉班级也会形成一种自由但不失严谨的氛围。

最后,我还是想回到对《独立宣言》的思考。“人人生而平等”,原文用的是created而非born,可见这更加强调了天赋人权,是一种绝对的平等。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人民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如果把绝对的人人平等变成相对的人人平等——只有同一阶层的人之间才平等——那么社会迟早会失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