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虽然只有14万字,但它所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米兰。昆德拉从一定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们凡夫俗子所难以发现的规律。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在前两次的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
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无数个日夜我在思考,幸福,重复,这条甜蜜的的法律是否正确?当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迷于一样事物,我想我一定会感到厌倦,那何来渴求?何来幸福?
重新回看这标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这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为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后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初次听到这名称,其实是梁静茹的一首歌——《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
“你让我梦见了太美的梦,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你证明了每一颗流星,都遥不可及。你因为了我每个所以,所以了这一百年孤寂,你洒下默默无言的雨,一滴,一滴、一滴、一滴滴、遗忘的泪滴。”歌词很特别,这让在我看这本书之前,对书的内容抱着很大的期望,于是我抱着这样的期盼开始品读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
起初听同学说这本书很难读懂,我不以为然,以为是她的理解能力有限,更激起我想要挑战这本书的兴趣。但开始阅读完才发现,我起初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语句并不华丽,我甚至觉得很平实,但又总觉得大作家应该不会像我一样记流水账。于是,我开始变得疑惑了。书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似乎蕴含着些什么,就连他们养的小狗在吠叫,我也会思考,这是否意味着什么?作者想通过小狗的动作告诉我们什么?单靠我有限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我今后必将一次又一次地咀嚼回味它。当然,我也并非完全不知道书本讲了些什么,最起码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让我感触很深。
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决定离开布拉格。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男耕女织的悠闲生活使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精彩。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她那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变得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放佛跟着他们快乐地生活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家园里。我跟着特丽莎做家务,跟着托马斯耕作,跟着他们的朋友们一起在酒馆里欢乐起舞,无忧无虑,笑声不断,幸福就是如此简单,如此的轻。我多么希望他们在经历一切磨难和变故之后,能在这里找到最终的幸福归宿,希望他们就像童话故事里的主角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我知道,米兰·昆德拉不是安徒生。
“你在想什么?”特丽莎问。
“我在想,我是多么的快乐啊。”托马斯答。
他们就这样,开着卡车,欢快地,走向了通往死亡的道路。
我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生命是如此地重,可是它的存在却又是如此地轻,轻地让人感觉不到它。也许,真正失去的那一刻,才能留给世人沉甸甸的重量吧。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存在的意思。存在很轻,于是我们便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这好像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的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我们能做的也许不多,但必须做到的是好好珍惜最平凡的生活,无论苦难有多少,不堪有多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突来的寒潮让气温陡降不少,在冷风中裹紧外套,走在人影稀疏的街道,一丝桂花的余香偶尔在鼻中荡漾。回到家中,在冷冽的月光下,又翻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熟接触到书名,就让我深感兴趣,何以理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的物质若不能承受,又为何形容成“轻”?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米兰-昆德拉在书中提出了:“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变的似真非真。书中的托马斯大夫是一个特立独行,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缚的人,当他感到家庭的重担和责任让他快要窒息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回到了单身汉的生活,原以为他重新找到了自由的天堂,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原来他仍然需要家庭责任的那份沉重,看似自由的“轻”让他更加抑郁,更加纠结,让他不能承受,一生都处在矛盾当中。
这个故事这让我思考着,领悟着,体会到作者所谓的“轻”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爱情,友情等,而“重”就是人身在社会当中所产生的、必须面对的责任、欲望、困难、灾难等等。“轻”、和“重”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不能被忽视,客观存在的。就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当两者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一直向往的东西,这就是“轻”,以为“轻”便是他的追求,但随后又发现其实生命中不能缺少令他沉重的东西,这就是“重”,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已不能重来。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内容,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择。
我认为,选择一个有实质的人生就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所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选择了你的初衷并付诸了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实质且精彩无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同样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很多东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样斑斓!那么“轻”与“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也不会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对我来说,读书是一件快乐而充实的事,而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却是一件痛苦而寂寞的事,至少合上这本书的瞬间我不由的感慨,小说由捷克作家珠兰昆德拉创作,作家用娴熟的笔调将这休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与情感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初读作品,可谓是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更确切的说是根本没有可读性,耐着性子读下去:小说以二战后,苏联军队进占,捷克大量知识分子逃亡去欧洲海外作为故事的背景,一男二女交缠的爱情故事,带出了作者对政治,文化以及人类生命的省思与嘲讽。特丽萨、托马斯、萨宾娜,三个不同的职业,不同追求,不同经历的人,而对这个疯狂而又荒谬的现实社会,他们思考着;行动着;追求着;放弃着。
身为医生的托马斯半是风流半是深情,对特丽萨的爱与压抑的放荡撕扯着他,决心用手术刀割开这世界一切伪装与媚俗的表层,看清里面隐藏着什么。他怀着一种深切的欲望,想要玩弄揭露这世界的一切,以放荡的成就自居,却又遇上了六个“碰巧”顺水飘的特丽萨,那一眼,万年,当他离开苏黎世,回布拉格时,那句坚定的“muss、seiu(非如此不可)”,他第一次快乐地看清自己。
之后的日子,托马斯放荡难收,特丽萨深情嫉妒着。白日被训服的妒嫉在夜晚肆意撕扯着他的心房,本以为此书到这两人出场便可走单线了,却又出现了一个天才的画家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却无时不扮演一个极端主义者的角色,在他慢慢长途的背叛中,每一个吸引的背叛是罪恶也是胜利。他不愿遵守,他拒绝服从。在一次次的胜利自我陶醉,却滑向极度的痛苦。当他猛然醒悟自己背叛了自己的背叛时,生命也只剩下终点。品读故事中人物一次次心灵的煎熬,一遍遍痛苦的历练,文篇大量渲染、烘托,将小说情感表现的淋离尽致。当对与错,情与重,灵与肉的观念冲击在一起时,这世界苍白的只剩下那恐怖的令人窒息。
托马斯惬意生活基于“在一间玻璃房子里,人人能看见你,没有任何秘密,”的超现实理论,一篇俄底浦斯记的读后感,深刻地写出人永远无法用“不知者”去掩饰罪过,而是如俄底浦斯般捥眼放逐来承接自己。政党的压迫使他因一文而沦落为洗窗匠。部里的监查员终于使他明白,当对面坐着一个使人愉快、值得尊重、有礼貌的人时,要不断提醒自己,他说的都不是实话,没有一句处于真心。托马斯人生如我们的思维一般,在跌跌撞撞中成长,也正是这种生活,使他发出人类在失去了其生存空间时,一切便成为了不可思议轻,即使那曾是厚重的生命,博学即为媚俗作态的理论,让人类世界文明变得荒诞不禁,但我们又无法在那个时代的影子里,说出对或错。
也许,这沉重的一切都是这样。我们的历史,我们世界只是尼采的一次次轮回,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相当于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因为果如可选择,我们会不断实验每一种可能性比较其结果,使它最终成为一种定性游戏。而现在的我们,只能将生命与历史相接,生命如历史那般轻如鸿毛,似尘埃卷入太虚,它是明日不复在的任何东西。
追求背叛一切的人,似奋斗在路上,迷惘怅然的一生。一次次用手中的刀割开历史与自己内心的畸形,与犬相伴的竹篮女儿,仍在追寻那个可以安定的国度。茫茫人海中,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真的可以交给历史去评判吗?年近花甲的托马斯轻声解说着生命,历史与自由的重量。“认识到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事业束缚,这才是一种极度解脱”。因为,过往云烟般的一切,在你轻如鸿毛的生命中,却只是一般看似厚重,不能让人承受却又必须接受的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