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观后感
事实证明,期望不高往往才能看到好作品。
事实还证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看完后让人悲观阴影不散的电影。这几天听着王菲的歌声在室内外荡漾,容易得抑郁症。
早前先看到各路提前观影人马纷纷发微博把赵薇的处女座捧上了天,接着又有几位本人关注的电影人给出很多负面评价,比如镜头语言不流畅,节奏乱,内容不外乎消费青春、消费爱情等等等等。我心想还是自己体验吧,网络评价早已难辨真假。
小说已然很流行,电影院也统统满座。在角落的位置里,前半段跟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后半段不停泪光闪闪,让我想起同一题材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不过那里的青春是热血、畅快,这里的青春是现实、无奈。这种追忆青春的电影太容易把人引入青涩暧昧愉悦的情绪中,所以,我想要不是赵又廷的个人样貌气质掩盖了角色的猥琐本色,我本人一定一定会超级讨厌陈孝正这名男子。虽然勤奋上进、聪明优秀,但深深的自卑自闭以及贫苦让他不遗余力地建造自己的成功,这种人最终就成为时下所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戏中的女生群像:校花级的女孩——阮莞,所有的青春都用在爱一个人,只可惜她爱错了人,她的坚守也是她的悲哀,成就了全片最悲剧的人物;余维娟,彻底地现实,因此就不谈爱情,却因为不虚伪做作,世俗得可爱;朱小北,家世贫寒的她个性直爽却因为被歧视,维护自尊而导致退学;还有才华横溢的院长女儿曾毓,为爱疯狂的施洁……
相较之下,戏中的男生群像很让人失望,除了冷酷的高材生陈孝正以外,郑微最初喜欢的林静只是个一味逃避的隐藏者;懦弱、行迹恶劣的赵世永实在太可恶;反而是有些鲁莽的富家公子许开阳和甘为绿叶的张开还有点可爱之处。
70、80年代的人看到戏中的场景、道具,总会有那么一刹那就闪回自己的大学时代吧。可能在其中,还有那么几个很熟悉的形象,在曾经的时光里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谓青春,大概是那一段时光,有很多希望很多可能性,前面的路很长很迷茫,还没有正面接受现实的挑战,还没有太多功利性的负担,因此可以自由地、洒脱地、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不惧怕失败。这样的时光消逝,常让人惋惜,因其终究是不可重来的。不论其美好或者甚至残酷,都深深地烙在人生最珍贵的位置。郑微爱过而失去,爱情随着青春而逝,带着无奈的哀伤。大概大多人都是这样,美好的逝去,为其怀念,残酷的经历,更惹人哀叹。也许我们不是为了那时的爱情,只是因为敢爱敢恨的自己,就像《那些年》里,九把刀致敬的并不是沈佳宜,而是那年的自己。
在这个小时代里,有时我们特别喜欢怀旧,喜欢追忆似水年华,凡微博、人人上那些回顾儿时、中学、大学各时期各种用过的物品、玩过的游戏的贴子都能被转疯掉;更不用说把集体回忆搬上银幕了。我们津津乐道于共同的经历彷佛只有这样我们才真的证明了那时的时光里有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世界更小了,我们看得到的听得到接触得到的都更多了,可是也越来越贫乏了。有点羡慕像《暗恋桃花源》里《暗恋》的那个故事,主人公被时代的洪流冲击得分隔不能再见,跨越了几十年,虽无奈地感慨一个大时代里人的渺小可怜,但仍保留心底的那一份情感。我羡慕其人生终有一份纯粹。而在我们这个小时代里,人的个体、物质的细节被无限放大,世界越来越小,我们随时可以联系到,就算自己不联系,也会被各种朋友圈圈进去被动地关注到所有回忆里的人。后现代里的我们的一切都可以被解构,似乎没有什么能够特别简单纯粹、安若磐石、静如止水;彷佛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即便青春也是如此,经不起解构。比如四位女子在追忆过往青春里的爱情时:
A女:跟一个人在一起大约十年,为了他差点跟父母断绝关系,来到这个南方的城市,最后却没有再跟他在一起。和另外的人结婚,幸好现在过得很好,所以正面地想,对他还算感激。不过现在也不会再有一点点对他的感情,即使见到也不过点头而已。
B女:同学会上见到一个以前暗恋的人,暗恋了很久的人,太庆幸没有跟他在一起了,超猥琐还以为自己特别了不起。
C女:跟初恋的男朋友有时见面,一点都想不起来以前怎么会喜欢他,完全跟在应酬饭局上碰到的猥琐世俗中年男人一模一样。
D女:我就不致敬消逝的青春了,想想前男友们个个是人渣,都不知道我那时候怎么了!
扯得远了,好像全是负能量,赶紧负负得正吧。既然韶华易逝,那就告别过往、勇往直前。庆幸我们都爱自己,因此也不至于悲戚若此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