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是一个发战争财的德国商人。1939年冬,纳粹开始对六百年前为逃避整个欧洲的敌视,应当时波兰国王之邀来克拉科夫避难的犹太人进行清洗,辛德勒建在克拉科夫的搪瓷工厂同时开始招收大量的廉价犹太工人。辛德勒家族世代经商,他为自己拥有了比父辈更为众多的雇工而自豪,他憧憬着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并且要让这里的人们把他永记于心。他可能来克拉科父前从没接触过犹太人,他对犹太人漠不关心;在一个犹太家庭被驱逐出祖辈居住的房屋后,妻子站在肮脏狭小的临时住所里安慰丈夫说这不算最糟时,他躺在这家人宽大的床上,得意洋洋地说:再好也没有。

可战争改变了许多事,它不仅仅开始改变辛德勒,同时也泯灭了管理集中营的党卫军军官葛夫的人性。射杀无辜的路人是他排解无聊的消遣方式,可当他对女佣海伦产生了感情之后,他脑中固有的一些概念逐渐模糊,他抚摩着海伦年轻美丽的面庞,有关犹太人的邪恶传说突然间变得如此不真实。这一丝挣扎的人性却最终也没能浮出水面,葛夫服从于纳粹灌输给他的非理性,他用加倍地毒打海伦来弥补心中的不安。

“这一切不在我们,错在形势。”

可是当人性屈从于集体的意志时,这个集体便要面临消亡的命运。

犹太人是一个遭受诅咒的民族,当欧洲发生了灾祸,便是他们充当替罪羊的时刻。葛夫在开始对集中营的犹太人屠杀时发表的讲话,和犹太人掠夺一空赶到大街上,非犹太种族的小女孩拼命喊着的“滚吧,犹太佬”一样,都表现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恶毒快感得以宣泄的恐怖。

“他们(犹太人)来到这里,一无所有,一无所有。……从今天开始,这六百年的事情将成为传闻。”

辛德勒骑马立在山头上,目睹了屠杀的全过程。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乐师,教师,商人在集中营里象动物一样被驱逐,他们象征了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千百年来,颠沛流离。辛德勒驱马在高高的山上,亲眼看到一个又一个无法被判罪的人被杀死在党卫军的随意之下。

辛德勒发现自己的一个工人只有一条胳膊,大为光火。可是当他被党卫军杀死的时候,辛德勒告诉党卫军首领,他是个熟练技工,技术一流。镜头此时静止在辛德勒的脸上,他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所能获得赔偿的关切,更重要的是一个曾与他握过手的人的消亡所引起的悲悯。

在获赔无望之后,辛德勒反而敞开了工厂的大门,他一方面对着早已预见到这工厂将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而先于他开始了拯救计划的会计大发雷霆,另一方面却屡次三番招收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至处境极为危险的老人和妇孺。他甚至用自己的打火机,烟盒和手表进行贿硌,来换取那些对他而言没有商业价值的老人和孩子。此时他原先引以为荣的工厂,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庇护所。到他因为在站台上对着满载要渴死的犹太人列车用消防水龙浇水的时候,他终于因为触犯了反种族隔离法而被捕。辛德勒这时候已经完全清醒,他在出狱后,意识到历史把他推向了一个拯救者的地位,他的工厂就是当年的挪亚方舟,他要带着船上的人们,一直行驶到战争结束的那天。

在集中营即将开始最后屠杀的前夕,他决定了把全工厂搬迁到自己相对安全的家乡。在那里,他拥有至高的权威,党卫军不能随意进入工厂,在那里,随意杀人属于违例。对犹太人来说,这样的地方,就是天堂。而辛德勒,站在不可一世的党卫军中间发表讲话,就象是一个上帝。

1100名工人,每个人都要用钞票买回去,每一个出现在名单上的人名,都意味着一条生命的延续。

“这名单太好了,它就是生命,而名单之外,是深渊。”

此前零散的拯救变成了大规模的转移,一个打火机就能办妥的事情,现在要花费整箱的钞票。葛夫反问辛德勒,一条生命对于他而言价值几何;辛德勒的同行拒绝施以援手。辛德勒一个人将1100人最终带到了他的家乡,在那里,他的工厂创造了生产9个月却无一件合格品的记录。辛德勒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全力维护这个工厂的无效运行。在天平的一头是1100名工人的安全,另一头是他必须要生产符合军方要求的产品,以使这个工厂有着存在下去的理由。辛德勒在此后的时间里,花费了数百万德国马克用以购买别家的军火交差和贿硌上层官员。当战争终于结束的时候,他已经频临破产的边缘。

全片的风格凝重肃穆,直到影片的结尾,辛德勒才第一次失去了控制力。德国战败,他作为军火商,将受到通缉,而他在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却是他本可以多救几个人,辛德勒的那份象征生命的名单本可以多增加几个原本要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名字,只要他肯放弃汽车,放弃他黄金制成的胸针。辛德勒为此而痛哭失声,他在救出了1100人之后,仍然为没用他的胸针换出两个人而无法释怀。

片头在表现犹太人被集中重新登记时,不厌其烦地在镜头里一个个放大打字机下的人名字母。随着这个过程的持续,一种莫名的恐慌构成了影片给我们的最初印象。我们不知道这些人将去向何方,他们在世界上的全部位置被一份名单上的字母所代替。而辛德勒拟定的那份象征生命的名单,同样是一个个地耐心安排出场,然而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的压抑却在那名单中被逐渐消解。每个人在名单上确认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之时,我们仿佛看见了在当年的摩西率领的众人面前,红海一分为二,彼岸清晰可辩。

“辛德勒很残忍,他给犹太人以希望。”党卫军恶毒地讽刺道。可辛德勒给犹太人的不仅仅是希望,他还将他们带到了最后的终点。

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事业不成功的德国商人,好色,贪财,借战争之机白手起家,在目睹了犹太人被无辜屠杀的场景后,发现自己的工厂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安全的庇护所。辛德勒从开始的出自善心的无意识行为,发展到后来把拯救这1100人作为一个信念。自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他意识到自己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带领这1100名无辜的犹太人避免糟屠杀的命运,坚持到战争结束。辛德勒并没有说出什么豪言壮语,他只是一个商人,他最具深度的一刻就是对葛夫说出那句著名的话:权利是你有足够理由去杀一个人,却赦免他。

他没能说出来的另一句话,却用行动来证明了:

当我有能力去救一个人的时候,必竭尽全力,哪怕他(她)是在地狱。

当他用一口袋钻石让列车从奥斯维辛掉头返回的时候,当他为没有用仅存的胸针多救出两个人而自责时,他无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我觉得该片的几个看点:

1、音乐

该片中的配乐是电影史上的又一经典。忧伤的小提琴贯穿全片始终,压抑的弦乐配合黑白的胶片,在意识里拉长了犹太人的苦难。充斥着巨大悲哀的乐曲回旋了近三个小时,最后战争终于结束,辛德勒被迫离去的时候,音乐嘎然而止。辛德勒的痛哭,作为全片最为高潮的一瞬,把所有人的情绪抛向了及至。他就是一个酝酿了三个小时的高潮,打破了原先单调的结构,凸显于沉默的众犹太人之上,而围绕他周围的犹太人则象是寂静的和声,用一片隐忍的内心之乐把辛德勒这个高亢的音符衬托起来。全片结尾,色彩重回大地和天空,而气势恢弘的人声合唱取代了无言的乐曲弥漫在天地间。犹太人的面容一如承受无尽苦难时的的坚毅,只是这一次,他们终于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2、犹太人

因为宗教上的原因,基督徒对于犹太人的仇恨,渊源流长。纳粹把屠杀犹太人作为军事行动的一个理由,充分说明了欧洲的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辛德勒的犹太人,已经几乎忘记了发泄感情,或者说他们已经被彻底剥夺了纵情欢乐的能力。在被宣布二站结束,在辛德勒在他们面前流下自责的泪水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只是谨慎的欢乐。或许那连欢乐也谈不上的,他们已经喜欢了苦难,他们“相信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是他们神圣的命运,直到弥赛亚来把他们带回“金色的耶路撒冷”──未来他们灵魂的一个避难所(或天堂)”。

对于这样的一个民族,我钦佩他们的生命力,他们忍受着随时会被逐出家园的威胁,直到今天,仍然为在地球上获得一块可栖息的弹丸之地而挣扎。

为在那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的六百万犹太人致敬。

3、斯皮尔博格

斯皮尔博格的拯救情节驱使他拍出一部又一部经典之做,到《辛德勒的名单》,终于登峰造极。该片荣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六项大奖,为他验明正身,得以成就一代大师的无愧地位。但相比他把自己的全部报酬捐献给大屠杀纪念馆,这些荣誉却又显得那么世俗,世俗得不得不让我们相信,这样的一部完美之作,的确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大胡子拍出来的。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1993年,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带领《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读完这聊聊数语的电文,一言不发。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摄。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难怪后来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的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以及他源于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以及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

早在1982年,斯皮尔伯格收到他的制片人寄给他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的名单》,从不细读小说的斯皮尔伯格一反常态,不仅仔细阅读完这部小说,还当即拍板买下其改编、制片权。他意识到这是他渴望已久的题材,但他自知时机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后,即进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劝他放弃这部非商业性影片的拍摄计划,他所在电影公司的一个头面人物甚至提出:"与其拍此片,不如把钱捐给大屠杀博物馆。"这句话激怒了斯皮尔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要坚持拍成这部影片。电影公司最后作了让步,不得不让这位向来以游戏心态拍摄惊险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称于世的"孩童"导演去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拒绝援请好莱坞影星主演,仅请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做副导演和被辛德勒拯救出的犹太人做影片顾问。就这祥,他仅耗资2300万美元就拍出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这部影片的拍摄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压抑的情感闸门一下打开,他说:"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为了方便工作,斯皮尔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兰,可每天14小时紧张的拍摄工作之后,亲人也无法把他从白天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摄中途停止。当他用手势指挥群众演员--健康的到右边,有病的到左边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纳粹党徒;当他指挥剃光妇女的头发、剥光她们的衣裤,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时,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几个星期里,他不和剧组里的德籍演员握手,不向那些身着纳粹军服的扮演演员打招呼,他以为自己就生活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里,4个月后,影片在波兰封镜,身心疲惫的斯皮尔伯格脸上才终于露出一点笑容。……拍完此片,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并决定将个人赢利全部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辛德勒的名单》虽是以黑白摄影为主调,仍是彩色大制作的规模,全片有126个角色,动用3万名临时演员演出。在波兰除有30个外景场地,还搭制了140个布景配合。前幕后动用了百余名犹太人参加工作,让他们重温一次纳粹恐怖血腥的恶梦。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

《辛德勒的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

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影片的摄影指导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

同时由爱尔兰影星利亚姆·尼森饰演的辛德勒,由曾主演《甘地》而获奥斯卡金奖的本·金斯利饰演犹太人斯特恩所组成的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是使这部影片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部好的电影,很难以达到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简直令人无法挑剔的完美。应该这样说,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奥斯卡金像奖,只是作为它的一个褪色的陪衬。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去年因为在与中国政府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意见相左,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拒绝出任北京奥运会的顾问一职,令不少中国人不解与愤恨,我也是其中之一,好歹是享誉全球的电影大师,摔下一个政治上的争议话题,然后说不干就不干了。

抛开这些恩怨,我静静的看完了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我得承认,这片子是完美的,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斯导营造的种种气氛,以认真的表情看着奥斯卡辛德勒、看着那个瘦小而精明的犹太秘书斯特恩、看着乖张暴戾杀人如麻的纳粹高级军官,看着大难临头时犹太人的群像与个体、看着纳粹分子中的狂热与摇摆,斯皮尔伯格以黑白的影像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二战犹太人受难史,一段纳粹分崩离析的透彻解析,一部立场鲜明的个人传记。

话说拿到剧本后,斯皮尔伯格也举棋不定,认为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不一定能拍好这部本民族的受难史,七推八推,先后找过同为犹太名导的罗曼波兰斯基,西德尼波拉克和老马丁,都没答应,于是老斯还是亲自上阵,完成了这部从初稿到封镜制作周期长达十年的巨制。

就连诸位名导也推三阻四,我这个电影爱好者就更难对全片彻底解析了,欣赏下吧还是。上图,批图!~

拉尔夫费因斯,这个男人就该演这个角色,说不清道不尽的情愫在他眼里百转千回,那张傲气十足的脸上总是能变幻出让人匪夷所思的神情……

个人觉得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饰)长得一副好人样儿,压根儿就是个纳粹分子中的异类,所以由他演这个"救了全人类"的角色再恰当不过~~

全片唯一的彩色,铭记在心的亮点之一,也是让奥斯卡辛德勒悲怆落泪的那片红色。

圣雄甘地何许人也!便是这位大叔扮演,此等救民族于危亡之际的重任交给他我们自然能够放心了!

一直以为可以置身事外不为所动的我,在奥斯卡辛德勒落泪时,也几近落泪,毕竟同样的磨难印记也在我们身上……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这部影片的主旨就是和平和救赎,它清楚的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名叫辛德勒的德国军火商人从一开始的贪图一己私利到最后开始真正发自内心的想要救助每一个受到德国纳粹迫害的犹太人这一转变过程。战争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带来了死亡与恐惧,那些执政党派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发动战争,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战争使人性扭曲,也同样是人性善良的一面表露出来。影片用了许多细节来交代辛德勒的转变,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影片开头那个一心只想大发战争财而不在乎犹太百姓生命的商人辛德勒,原来一个人真的是会蜕变的,犹太人让辛德勒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让他明白了救人一命,就是拯救全世界的道理。但是本文却不是从情感上分析这不影片,而是应用政府经济学所学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先作以下声明:一、只从理性的经济学角度分析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自己看完这部影片也是很压抑的,但毕竟是作业,所以我将从时代背景-政府干预-军事管制-利益集团-权力寻租-政府失灵为线索来阐述;二、因为所学和所查阅的资料、包括自己的时间精力都是不足的,所以本文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是片面的,不喜勿喷;三、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影片的前一部分大概半小时左右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侧重于情感路线不予分析。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经济背景,第一、希特勒上台后,政府大规模投入高速公路、铁路、大型工程等,这也是片中铁路发达以及政府控制铁路运输的由来;其次建立了卡特尔垄断体系,卡特尔集团垄断了重工业、化工、电力、糖业等,加强了国家资本对经济体的控制,建立了国家经济管理机构,片中也有提到的经济部(辛德勒不满自己员工被转运到集中营,官员说到:你可以去经济部投诉),这表明了当时的经济部甚至是军方政府都没办法影响的重要程度,也因此德国的军工化工重工业大幅增长,但与此同时纺织业农业大萧条甚至停滞,所以粮食只能依靠进口,十分稀缺,片中的黑市交易粮食,包括两次出现对衣服(西装)夸奖的镜头(一次开头辛德勒对纳粹士官说的话,一次amon对辛德勒西装的夸奖)都表明了当时包括纺织业裁缝业等轻工业产品和资源都是很稀缺的。第三、国有资本的权贵化,在政府强力干预状况下,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倒闭破产(包括辛德勒的搪瓷厂前身),小商人被迫进入垄断性经济体做工,国有资本大量转化给寡头和纳粹党魁,这导致了纳粹党魁直接控制国家经济,导致以债务、投资和重工业为核心的寡头经济体系无法维系国际贸易差和国际采购的负担,于是只能通过战争转嫁经济危机,掠夺大量国际财富,与此同时作为纳粹党魁直接控制经济,直接将目标转向了犹太资本,不止是掠夺犹太资本财产企业等,不止是强迫奴役,作为廉价劳工,更是残暴的关押在劳改营,虐杀、焚烧,大量屠杀清洗犹太人。与美英法不一样,德国为了战争早就将和平经济转向了战时经济,在这一整个时期都是帝国主义的战时经济政策。通过经济控制手段对整个德国进行控制,而控制了德国战时经济的这些部门(如最大的经济部)就拥有了对整个德国进行组织、分配和操纵的重要权力。所以在辛德勒拥有了对军需产品生产的主导权后才会有这么多军官害怕他手中的权力,也因此结交更多的高级军官,这也涉及了等下分析的利益集团和权力寻租分析。

片子中描绘最多的最是辛德勒(代表着当时的商人资本家)。凭借自己一身公关的功夫恰好的利用了当时的政治背景,靠着乱世的局势发家致富,作为一个商人,的确一开始具有商人的理性化和唯利是图的本色,对于商业手段的运用也都是信手拈来,以一点点资本和围关系做公关的经商之道、凭着完美的赌徒心理和百分百的自信加上分析能力和公关能力在商界混的风生水起。我们试想一下,辛德勒是怎样成功的呢?首先,他成功勾搭上或者说巴结上了高级军官(军界代表),混熟了并打下夯实的政治基础,这对于之后的经济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是很好的铺路砖。作为一个商人,在当时的背景下,或者说现在也是这样子(虽然强调廉政但现金很少政府能真正做到吧),认识了强硬的背景并不足够,还要懂得如何喂饱他们,这就涉及了权力寻租—通过资本跟政府或者是有权的人(这里更多是军方和纳粹党魁)购买或者交易权力的过程。这个世界上,最顺利的致富和暴利基本上都不会是走纯市场创造路线的,所以通常是官商合作(勾结?还是不敢用勾结)创造更巨大的价值。所以作为商人,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必须付出庞大的利益,但是直接贿赂对于当时强势政治下是很让人反感的,所以辛德勒更明智的是赠予一些大家都喜欢而当时又很稀缺的东西(例如高级烟酒,罐头,女人等),在当时的乱世,掌握这些资源比掌握钱财更为重要,这就不难理解辛德勒开头在黑市上结识卖家的初衷了。也因此辛德勒获得了军方的军需订单,大量的赚钱获得更多的资金,有钱能使鬼推磨,辛德勒的交际不止让他赚取财富,更让他在很多威胁和困难面前迎刃而解,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没法忽视的重点,就是会计斯坦的存在——一个好的会计,这也是为什么辛德勒一再拯救他保留他的原因,不只有专业知识,还有社会知识,懂得利益博弈的轻重,无微不至,敬小慎微。彼此的信任,包括账面的稳定和人情的大典都头头是道。

商人大多都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典型。其实对于辛德勒来说,犹太人只是一群有技术而价格又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对于有头脑的他来说,雇佣一群如此廉价的高级或者初级技工是非常好的商业选择。良心是一个商人又一个必须注重的东西。虽然商人都唯利是图,但再如何也必须有一个底限。毕竟生意再大,不能大过自己的良心。丧心病狂状自然是不行的。我在这里说的不是大公众意义上的道德等东西,那些东西确实没什么用,尤其对于商人来说。但是,作为一个商人,总得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我不清楚片子里辛德勒到后来保着犹太人有没有那么伟大的道德层面的事儿(因为后半部分几近于刻意为之),但前半部分辛德勒分明还是有自己作为商人的底限考虑的。他那么努力的维护犹太人,第一考虑是基于自己的利益,第二就是自己的名声。他并不像落得被人说成自己和‘其他德国人’一样,也是杀人狂,是战犯。这里就不多分析感性方面的了。

从利益集团来看,阿蒙作为辛德勒的‘朋友’,属于当时的权力掌握者。他大约代表了拿枪的那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是辛德勒的交往对象,对于拿着枪的人来说,除了成为他们的朋友(实质是利益共同体),要么你就也拿起枪,否则什么办法也没有用,这是任你再如何聪明有多少文化,甚至有多少钱都没有用的事情。这是一种战争属性,或者说,这是一种极权属性。但这恰恰是当时背景下没有办法的事情。

最后还是从感性谈一谈犹太,个人看法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犹太人在这其中扮演了最惨淡的人,尤其是聪明的和自作聪明的更为悲哀。他们有的不知道自己是何等的处境,以为自己只要拿着一身知识文化与金钱就不会遭殃,而后来,片子里对大众的无知表达的最完美的地方莫过于在集中营的有一天晚上,女囚犯们讨论着问题,一个较为老的女囚犯最后总结“我们对他们很重要,他们不会杀我们”。大众最悲哀的地方在于过于高估自己的价值,总是不根据现状而过于在乎自己,大多都是错误的自我膨胀,或者盲目的乐观,然后结果都挺杯具的。可惜,我们在年轻时受的教育与感知总是在告诉我们‘我’的重要性,从来没有联系实际,更没有人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在真正的命运面前只是一张白纸而已。

为什么辛德勒会说‘真正的权力是能杀而不杀’?是因为大众太渺小。这话其实是对大众极大的蔑视。因为之后辛德勒说的杀了他们并没有价值,甚至不值得一杀,无关痛痒甚至是浪费子弹,大众在这些权力面前没有价值。个人认为,没有价值这种事情再可悲不过。可是大众觉得,能活着就是幸福了,这大概是人性中最可悲的事情了。

最后还是得表达看完这片子真的挺压抑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思考而不是什么政府干预啊、军事管制啊、经济学啊,因为这是作业也就不多加个人的评价,不过还是得说,人性是很可笑但是又没发控制的事情。最后说明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