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读后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如是说。
为什么在作者离开世界之后,书依旧可以流传千载?抛开东方文学功利政教观不论,仅仅从书籍本身来看,书的确是作者精神与灵魂的唯一载体。一个个生动的,可爱的文字依次排列,就像生命的另一半一般,恪守着主人的一切悲欢喜乐,时刻为主人的每个微妙感受保鲜。尽管作者已逝千年,如今我们依旧可以从诗人、小说家们的著作中,去体会他曾经的世界,惜会知音。书就是那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让后人浸染其风采,使后人“读其书而想见其人”,无愧被称为“生命之书”。
《生命之书》的作者从一个现代失业人员的视角出发,贴近生活,塑造了一个书店失意小人物的形象。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有这样一种体会: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惟有书籍能够予我安慰。无论有多刻骨的伤痛,只要伸手去翻开书籍,去体会字里行间的豁达与幽默,宁静与快乐,书籍是安静不语的朋友,足以慰藉一颗受伤的心灵。我想作者的这个安排实在太过绝妙,表面上轻描淡写,似无奈之举,实际上则寄予了无限深意:一个失意的人,在一个昏暗无名的书店,和另一群失意的人陪伴,这种意境本身令人着迷。
同时,这本小说的特点在于能够通过一连串的情节发展,将书籍与高科技联系起来,将古代的文字符号与同样神秘不可触摸的现代大数据结合起来,呈现了极高明的写作方法与独具一格的视野。以我拙浅的目光判断,《生命之书》确实是我遇到的首本突破了过往题材的故事,作者将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着意书写一个神秘、另类的世界,勾起人们探究和阅读的兴趣。
多少年来,现代人类对古代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面对世界,人类有太多的无知与未知,面对先贤,我们要破解古老的符号与文字,去建立古代与今日的链接,去朝拜那遥远而神秘的古老智慧,人类有太多的疑问要追寻。“完好书脊”的每一位成员都用密码写下自己的“生命之书”,并保存在纽约地底的神秘书库,他们坚信未来有人能够让他们的书籍“复活”。小说情节随着书店职员一步步揭开“生命之书”的秘密,而变的紧张悬妙。当他们相遇之际,故事重心又开始转移到另外一个疑问上来:当现代高科技遇到古老符号,他们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碰撞与交集,当计算机代替了那些深奥的原理,人类古老智慧是否真的可以轻易破解?这一切,还有待证明,小说就这样一个悬疑接着另一个悬疑,如同寻宝般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小说故事安排巧妙,语言极其平淡自然,虽然运用大量科技名词,却不会感到生涩难懂,情节慢中有快,趣味盎然,适合闲读,同时书中作者表达的许多疑问也适合深思,相信这本书传达的概念,在几十年几百年后依旧值得阅读、讨论,而这,正是书永生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