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一直喜欢旅美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她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惨烈的一幕,十三名风尘女子,慨然赴死的画面,已长时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九三七年的南京,一个租界的教堂里躲藏着的几个神职人员、三四十名女中学生、十三个避祸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六个从死人堆中侥幸生还的伤兵,他们在这座相对封闭的教堂中,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惨无人道的杀戮。十三个原本为人不齿的下贱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为保护他人,怀揣各种利器,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不能不承认,这篇小说的题材很敏感,把一群本不知亡国恨的风尘女子作为故事的主角,她们的疯言浪语,时不时从字里行间漫溢出来,就是这样不堪的女子,最终成为可敬仰的血性英烈,随着女作家心灵剖析和人性探究一环环地推进,让读者那样的信服,其笔底功力的确令人惊叹!
昨天报纸登载张艺谋即将把小说拍成电影,心中喜忧参半。初读这篇小说时,就很受震撼,重读依然让我泪流满面,觉得拍成电影会很精彩。可是张导来拍的话,会不会又弄出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东西出来,平白糟蹋了这部作品?心中充满了疑虑。
无论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的色彩应用始终很有特色,媒体都在好奇这次张导会用何种色彩来凸显人物的命运。如果我是导演的话,会选择清幽冷冽的蓝色作为基色。
因为是这样的蓝色,女学生书娟被自己的月经初潮惊醒,她穿着白色的睡袍,在日本兵破城的炮声里,告别她混沌的女孩时代,才倍显慌乱不知所措:“蒙眬懂得由此她成了引发各种淫邪事物的肉体,并且,这肉体将毫不加区分地为一切淫邪提供沃土与温床,任他们植根发芽,结出后果”;
因为是这样的蓝色,当十几个窑姐们耍赖撒泼,无所不用其极地硬生生闯进教堂,“两个年轻女人骑坐在墙头上,一个披狐皮披肩,一个穿粉红缎袍,纽扣一个也不扣,任一层层春、夏、秋、冬的各色衣服乍泻出来”,“女孩们看见扫得发青的石板院落给这群红红绿绿的女人弄污了一片”,唯其如此,这群风尘女子的出现,那些俗艳的色彩对比洁净的女学生以及庄重的教堂才会显得那样的可笑滑稽与刺目的不协调;
因为是这样的蓝色,跑出教堂回妓院找自己的那把琵琶,只为了弹唱江南小调给十七岁也许将性命不保的伤兵小情人听,而惨被恶魔轮奸又被捅了两刀、倍受凌-辱以至精神失常的十五岁的豆蔻,在临时医院里“嘎嘎嘎嘎”的狞笑声,才会那样让人毛骨悚然、那样凄楚伤痛;
因为是这样的蓝色,女孩们每晚祈祷前合唱圣经诗篇,歌声才会那样清洌透明,”一个个音符圆润地滴进地狱般都市,犹如天堂的泪珠”;
因为这样的蓝色,英格曼神父的枣红色鹅绒起居袍,“被划开一个大口子,白花花一片鹅绒飞在煞白的电筒光柱里”,当尊贵的神父竟然挨了耳掴子时,一贯坚信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陈乔治,为帮神父索回尊严而送命的情形,才显得那样悲怆;
因为是这样的蓝色,窑姐们穿上白纱衬衫,黑色唱诗班大礼服,藏掖着各色牛排刀、水果刀、发钗,“走运的话,一根发钗可以赚他一只眼珠子。什么样的女子她们不会装呢?羊羔一样温驯的女中学生也可以装得惟妙惟肖。然后他们便放下警觉,打算美美地享用她们一常牛排刀、厨刀、发钗在这当口亮出来。假如走天大的运,扎瞎他眼珠子之后再夺下他的武器,圣诞夜就变成狂欢夜了”,这样的场景才会更加的惨烈……
整部小说的结构很严谨,以“我”的姨妈书娟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主线,又因为书娟的生活空间只能限于教堂之内,所以教堂外地狱般的大屠杀场景的叙述,则由偶尔要进出教堂办理交涉的英格曼神父和阿多那多神父来完成,“我”则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时地加入补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