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舍弃的微光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在科技界,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一项科技成果诞生了,某人叹息道:这个想法我们也有过,可惜没有坚持下去。真的很惋惜吗?未必!

索罗斯曾经说过:对于一件事情,10000个人中可能有1000个人想到了正确的做法,100个人中有行动,真正取得成功的只有2、3个人。由此可见:你想到了一件事,并非那么了不起,这距离成功还差很远。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岂不知:爱迪生只是第23个发明电灯的人!有人解释说:爱迪生发明的灯泡寿命长。岂不知:当年同时发明电灯的另一个人,灯泡的寿命更长!事实上,爱迪生真正的贡献在于:他不仅发明了电灯,还改进和发明了与发电、输电、配电等一系列的技术,使得电灯能够最终实用。由此可见,一件事的成功,需要做许多事情,绝非仅仅是想法。

有了想法,是不是就该采取行动呢?国外曾经有个研究:3000个想法中,平均只有一个能取得创新的成功。如果一个人有了想法就去做,成功的概率比等待兔子撞树还要小;即便皓首穷经,也很可能是一事无成。

可见,有想法不难,难得是分辨哪些想法是值得做的。一般来说,年轻人不缺想法。缺的是分辨哪些想法该做、哪些想法不该做。“导师”最重要的作用恰好就在这个地方。古人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思就是说,当人才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高人来指点。最近有个帖子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中国的高校缺少的恰恰就是合格的导师。有多少学生美丽的青春,被浪费在毫无价值的事情上。这样的导师,其实都是历史的罪人。

说到这里,我回顾自己的年轻时代,觉得好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