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神偷》观后感作文
港产片没落很多年了,当年大红大紫的影星,不是息影,就是北上拍些九流的电视剧。我开始看的是一部十年前的片子,看没几眼,就吐了。老眼晕花的又看起了《岁月神偷》。大笑姑婆吴君如虽然变瘦了,变飘亮了,但我仍是一眼能认出来。倒是当年那红遍半边天的舞男任达华,我好一会才反应过来。
岁月神偷的述事风格,让我有种很亲切的感觉,当年梁朝伟和梁家辉所主演的难兄难弟,就是这样的述事风格。略显安静的街道,熟悉的左邻右舍,展现出一幅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市井。很平淡的对白,很平淡的故事。六七十年代,香港正处于一个混乱的时期,政府机关由上到下的贪污,公营机构的明目张胆的掠夺。贫富阶层的对立。极左极右的两次暴动,更让那些底层的市民苦不堪言。
故事很简单,一家四口。标准的香港小市民家庭,以经营皮鞋店为生。大儿子,考中了名校。父母省吃俭用的供养着他。小儿子,调皮捣蛋,一家人的感情很好。虽然受到警察的剥削,虽然小儿子最大的愿望是可以自己吃完一盒双黄莲蓉月饼。但全片最初散发着的温情,让我错以为这是一部轻喜剧。随着剧情的发展,大儿子得了白血病,鞋店生意不佳。没有多少刻意刻画出来的悲痛和愁苦。两夫妻,除了偶尔流露出来的担心和忧愁。更多的是,表现出了香港精神里的那种特性,不向逆境低头,不向困苦低头的乐观精神。老婆要去医院探儿子,老公追出来,让老婆换上特制的皮鞋,一对可以让老婆的鸡眼透气的皮鞋。而在当掉结婚戒指后,给大儿子输完血。去给大儿子买粥时,两公婆坐在台阶上,吃着包子时那种满足与幸福感,洋溢四散。
而通过几个龙套的几个简单镜头,就刻画出了香港社会那种友爱互助的精神。全片两个小时,没有任何刻意的煸情。影片的对白不多,利用小儿子的旁述穿插串连剧情。无论是吴君如或是任达华,更多的是靠动作,和神情去演译这对困境中的夫妻。只用一个个细微的动作,琐碎的小细节。就让人感受到,四口之家相互之间的那种浓浓爱意。同时也只通过一个一个细腻的表情,就流露出了那心中的悲痛。大悲无声,大爱无音。当任达华挖出那棵树种在大儿子的墓上,念着在片中反复念过的那句对白,只要有个屋顶就好,我的泪不由得流下来了。
平凡的信念,平凡的执着。永不放弃自己的信念,永远坚持自己的信念。这大概是这两年港片重新兴起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