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语言
所谓色彩,他也仅有赤、橙、黄、绿、黄、靛、紫这七种罢了,他是有限度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容地面对,运用。如果无数的色彩摆在面前,美感可能也就不存在了。少,则是提炼出的精华。如果给这个世界、人生来定义一些颜色,我想,不必太繁多。白与黑,足矣。
如果要追溯世界史,中国必是切入点,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从早先的“太极图”开始,黑白就进入人类史,再创中国人的用笔——毛笔,白纸黑墨,中国人把一切定格在黑白的泼洒中,而中国画的“神”,不是后代那些渲染,真正的文明,寓在“黑山”“白纸”间。还有那围棋,无需其它的色彩,黑棋白子,一棋一人生。
古代爱好黑白,不是技术上的落后,难道他们真的不知如何应用那些赤铜矿、绿矿?相比于黑白,他们只能是世俗的。
白——淡泊。没有文化底蕴,是不会喜欢白的。以淡泊为极境的人太多了。苏东坡就曾说过“寄致味于淡泊”一类的话,今人的文章,我喜欢梁秋实的,淡起来有一种舒服感,他所追求的也是“炫丽之后归于淡泊”的境界,“诗作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淡泊这种颜色,不是其它颜色可以相互调配出来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境界。白,使我们民族有了厚度。
黑——磨练。玉不琢,不成器。不经历磨炼,不可能集大智慧,孔子给了我们最好的证明,圣贤,是几十年的漂泊打磨出来的。不是说有种颜色叫“黑金色”吗?锐,正来于此。
黑磨出的锐利和白的淡泊相结合,可谓睿。人生不需太多性格,能达到睿智的一层,就算不是圣人,也相去不远了。
黑白之道,一张一弛。这两种颜色的运用更是哲学的思想。在人生这张纸上,运用的恰如其分,的确不简单。黑色太多,则显得缭乱,心气太重;而白色过多,又不免显得过于泛白,这其中的道理,不是一言可以道尽的。
笔在每个人自己手上,如何分配黑白,下笔前,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因为毕竟我们只拥有这么一张纸,不要到暮年之时,我们的图画得不到一丝赞许的目光。
【色彩的语言】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命本没有颜色,经历的多了,感悟的多了,描绘的多了,才有了今天的丰富多彩。我们存活的意义不是在于让生命回归于空白,以一张白纸的形式到来再以一张白纸的样子归去,而是在于涂鸦,在于描画。是的,生命需要用色彩来点缀,生命拒绝空白的出镜。然而,每一次的记忆,每一段的体验都是一抹色彩,所以不要逃避,不要抗拒,要记得经历过的都是财富。
成功的时刻给我们带来了喜庆的红色,然而这抹红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一份短暂的满足,更是一次全新的超越,给予我们对未来的热情,激起我们对生活的斗志,比尔·盖茨创造了世界首富的神话,他的生命因此而充满了明丽的色彩,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止步,相反地,他从成功中汲取了更大的力量,转向了慈善事业,并积极游说其他富豪们为慈善做贡献,他运用自己的色彩将自己升华到了一个高度。是的,那是一段闪耀着金色的辉煌,我们的生命里需要有亮色来铺染,因为它们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股无形的力量,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
但是,有了这些色彩人生就是完整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好比是有了冷暖色调的组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色系,生命中也缺少不了一些灰暗的色彩来填充。贝多芬在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失聪,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多么沉痛的打击啊,就好像是乌云遮蔽了所有的阳光,他的生活一下子就成了凝重的黑色,但是他并没有消沉,或许他曾经有过短暂的痛苦,他最终创作了《命运交响曲》等不朽的作品,成了永恒的经典。是的,黑色是沉重的,但是黑色必不可少,因为它会让我们拼搏奋起,会让我们在压迫中反抗,冲破桎梏。试想,贝多芬当年没有耳聋,那么我们现在是否还能感受到他那激昂人心的音乐呢?还会记得曾经有一个叫贝多芬的音乐家存在吗?困境与挫折让我们的生命灰蒙蒙的,但是没有它们,我们又从何感受明丽与温暖呢?我们又如何能创造出更灿烂,更辉煌的色彩呢?
生活启示我们,生命需要各种各样的色彩来点缀。色彩告诉我们:欢快的色调,灰暗的色彩都是财富。红给予我们热情,就像成功给予我们欢乐与斗志;黑让我们觉得沉重,就像灾难带给我们的痛苦与力量。
多难兴邦就好像多彩人生。生活里的各种体验都是色彩,生命里的各种色彩都是财富。所以,请记得珍藏每一段记忆,让它们的色彩来丰盈人生,让这些色彩来开创我们的未来。
【色彩的语言】
阒静的街道上,寒风阵阵。黑色,无尽的黑色,覆盖着整座城市。——题记
黑色,在这座城市里,只有黑色。在黑色的襁褓里,是30万回归的灵魂。我走在阒静的街道上,感觉不到一丝生息。战火下的废墟之中,破碎的身体,与过去的美好记忆一同,渐渐逝去。这座天堂般的城市,在枪炮的铁蹄之下,变成了人间炼狱……
“数周之内,这座城市——南京,褪去了华丽的色彩。然后,被血的红色和暗的黑色所吞噬。城市上空,盘旋着人们惨烈而绝望的呼喊。街道里,血流成河。街边到处都是裸露而残缺的尸体,城门上挂着的人头,怒视着犯下这些罪行的人。”
寒风之中,这些血红的画面,不停地在脑海中播放和倒带。红色,是血的颜色。散尽了之后,便是我眼前死寂般的黑色。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将他们赶出中国!”那是壮士们的呼喊。我飞快地向前跑着,极力跑向喊声的源头。我的双腿突然停滞了,眼前的一幕让我不敢靠近,热泪瞬间夺眶而出。杀戮、杀戮、杀戮……那群人脸上带着邪恶的笑,手上的刀一次次挥动着。地上的尸体堆积成山,血染红了大地。死去壮士们的脸色没有一点改变,大义凛然,蔑视着这帮刽子手。
黑色,何时能够褪去?东边的曙光射向这座城市,在地上留下点点光斑。渐渐,变大。氤氲着的黑色,似乎已经抵抗不住了。刽子手们脸上的表情变了,变得扭曲。如潮的色彩涌向这座城市,赤色,被逼退了!那些威武的太阳旗纷纷滑落,如落日一般,逃离了这座城市,逃离了这个国家。彩虹在天边架起,华丽的色彩又一次拥抱这座城市,发展、热情、希望,重新赐予这座城市。南京,挺起了民族的背梁。中国,挺起了民族的背梁!
我想我该回去了,告诉朋友们我在这里所看到的一切。我要告诉他们我们民族曾经这段黑暗的时光,告诉他们我们民族不屈的勇士们,告诉他们,我们都是民族的背梁。
黑色,停留在1938年12月13日,那段属于民族的黑色,也属于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黑色,我们不能遗忘。牢记那段黑色,亦要拥抱如今美好的色彩。
【色彩的语言】
那是第一次,同桌的男孩拉起层层毛衣,露出手腕上那条细细的白绳给我看,我早已忘了他当时的表情,只记得那是小学二年级的教室,窗外是冬日的灿烂阳光。
没过多久,我就快成年了。我也戴上了那样的白绳。他们在我的那顶白帽上缝了一小块黑布,因为我是第一次碰到这种事。
我在满目的白色中看向那张照片。它太真实,真实让我觉得外公只是站在那一小块玻璃后看着我。那满目的白色倒显得不真实起来。我看着照片,没有哭。
大约是第二天吧,已经成年的我坐在高三的教室里。在讲台上老师侧身的一刹那,我注意到了他胸前的白花。白花静静地附着在黑色的外套上,附着在心脏跳动的位置。我突然觉得有些刺眼,我望向窗外,并没有看见,我想我大概是走神了吧。
最近,我对妈妈还是有些抱怨的。对于正在高三紧张时期身上负着升学压力的女儿,难道母亲不是应体贴入微、嘘寒问暖吗?怎么我的妈妈整天尽和我说一些她的同学得了什么治不好的病,她的同事的家人又有谁离开了这类的事?
每次妈妈和我说起这些事,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满目的白色,就会莫名其妙地心烦意乱,恨不得狠狠给自己几个耳光。
我想我一定是打过自己了,或是在心里,或是在梦里。我开始告诉自己,外公不在了。我不得不承认,连那张外婆从灵堂里带回后摆在家中的照片都在逼我承认,外公不在了。
这并不是某样显而易见的事实。只是在分完筷子后发现手里还多了两只,在边看电视边吃饭结果吃了很久也没有人来催我时,我才肯承认,外公不在了。
我从小调皮,不穿白衣服,怕弄脏了回家挨骂。可那天,我穿了件白衣去看外公,那天不是清明,周围安静得不可思议。我站在外公面前,低头看着自己的一身白衣。我突然是那么痛恨这种被人认为是纯洁象征的颜色,是的,我痛恨这种颜色,除了日渐加深的后悔和哀痛,它还能给我什么?
今天,下雪了。我缓慢地雪中前行,向学校方向走去。路上路过一个车站,我突然想起那一年下雪时,我刚好在赶往外婆家的路上。路上车坏了,我走了好长一段路,看到外公在车站等我,白色的雪落满了他的肩头。
我突然觉得眼眶有些酸,可我没有哭,更没有停下来。
总有些路,要靠我一个人去走。记着那些已故的人活着是很累,可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活着的目标和继续走下去的动力。我看向两旁美丽的白色,脑中想起了每次外公在得知我考了好成绩时的开心笑容。这,便是我走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