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 <明>
1488~1559
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藉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它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朓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秘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奸﹐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峣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着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着﹐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着多至 100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着41卷。其杂着合集另有明焦竑辑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 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杨慎的诗词
- 滇海曲
- 滇海曲
- 临江仙
- 转应曲
- 少年游
- 雨中梦安公石张习之二公情话移时觉而有述因
- 渝江登陆
- 竹枝词(九首)
- 云中十二韵
- 长干三台(四首)
- 答彭子冲
- 恶氛行
- 滇海曲(八首)
- 春兴(六首)
- 杨林病榻罗果斋太守远访(《七十行戍稿》)
- 九日微冷
- 赠筝人(二首)
- 夜行安庆
- 竹枝词(九首)
- 中秋禁中对月
- 泛莲池晚归
- 竹枝词(九首)
- 竹枝词(九首)
- 送张惟信册封唐邸因归省母
- 春兴(六首)
- 滇海曲(八首)
- 禺山传五岳山人任少海书札兼致问讯因忆
- 五丁峡旧传为力士开山之地据史秦用张仪司马
- 近归有寄
- 谢平江送至广通
- 西征夜
- 大堤曲
- 滇海曲(八首)
- 玉台体
- 杨柳枝词(二首)
- 滇海曲(八首)
- 王子渊祠
- 秋风引
- 宿华亭寺(二首)
- 春望(三首)
- 中秋
- 明月篇
- 丘鸿夫苏时霖杨元达联席同宿广心楼枕上口占
- 贵州杂咏
- 长干三台(四首)
- 征人早行图
- 竹枝词(九首)
- 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卞名□)
- 春(二首)
- 寄徐用先程以道
- 敦煌乐
- 嘉陵江
- 过南溪怀刘参之承之兄弟
- 赠别陆后野
- 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卞名□)
- 出郊
- 出关(拟唐人)
- 郫县子云阁
- 候朝简王舜卿
- 星回节
- 青桥夜宿
- 次云楼上公韵五月十九日鱼池雅会
- 赠筝人(二首)
- 宿华亭寺(二首)
- 丁丑九日
- 长干三台(四首)
- 毛园萃芳亭与沈中白丘月渚同赋
- 与诸弟别乐庵弟约有江阳之会
- 青桥
- 三阁词(二首)
- 折杨柳
- 会津门观江涨望小市人家戏作
- 宿金沙江
- 感通寺
- 击壤图
- 三岔驿
- 双燕曲
- 至前二日朝天宫习仪
- 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卞名□)
- 中丞白泉汪公生辰值安南款报至
- 普市
- 新曲古意
- 答段水部德夫
- 晨雾
- 早春
- 杨柳枝词(二首)
- 硖石道
- 春兴(六首)
- 雨后见月
- 鸨衣杵
- 竹户
- 于役江乡归经板桥
- 舟晓
- 咏梅九言(元僧高峰有此作)
- 青桥驿早发
- 初寒拥炉欣而成咏
-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
- 绀甲丽人
- 寒夕(《七十行戍稿》)
- 衍古谚汉时谚云杀君马者路傍儿其言虽小可以
- 长干三台(四首)
- 扶南曲(四首)
- 梓潼道中
- 送毛东镇往临安
- 渡黑龙江时连雨水涨竟日乃济
- 咏史
- 风雨
- 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卞名□)
- 春日过山家
- 冬甲子晴江亭小集
- 养龙坑飞越峰天马歌
- 扶南曲(四首)
- 燕麦谣
- 春兴(六首)
- 楚江曲
- 舟中阅唐诗纪事王起李绅张籍令狐楚于白乐天
- 滇海曲(八首)
- 拟青青河畔草
- 竹枝词(九首)
- 送樊九冈副使归新繁
- 春江曲
- 青蛉行寄内
- 扶南曲(四首)
- 重寄张愈光
- 寄用贞弟
- 春(二首)
- 柳枝词
- 早发解州
- 十二月朔旦南郊扈从省牲
- 春兴(六首)
- 闻笛
-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行戍稿》)
- 寒朝早起即事
- 乙酉元日新添馆中喜晴
- 春夕闻雨坐至晓寄熊南沙
- 扶南曲(四首)
- 赠永宁白参戎
- 宋玉
- 三阁词(二首)
- 春夕潘园
- 赠宋文百户石冈舍人
- 次张大理文柔别后见寄韵
- 八月二日经筵纪事
- 咏柳
- 出塞(地名,六朝体也)
- 海估行(二首)
- 妙湛寺
- 无题
- 垂杨篇(楚雄苴力桥有垂柳一株,婉的可爱,
- 滇海曲(八首)
- 海估行(二首)
- 玉台体
- 滇海曲(八首)
- 夕泊江陵
- 春望(三首)
- 听歌
- 沙河县
- 高峣卧疾喜简西嶨至自滇城
- 次韵奉酬中丞刘公侍御谢公除夕联句见怀
- 四月二日雨中拨闷
- 过驻节桥读东阜刘远夫公碑文有感
- 青海引
- 竹枝词(九首)
- 离席行送彭二
- 唐僖宗行宫柱础
- 滇海曲(八首)
- 思波池别刘润之
- 竹枝词(九首)
- 层台驿
- 八月十三日夜梦亡室安人惊泣而寤因思去年丁
- 咏雾淞(有序)
- 题夏仲昭竹寄陶良伯骥
- 八月十三日夜梦亡室安人惊泣而寤因思去年丁
- 春望(三首)
- 寒垣鹧鸪词
- 春兴(六首)
- 竹枝词(九首)
- 送余学官归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