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āo;bào;pāo异体字:【鲍】解释
○ 饐魚也。見說文【段注】饐、飯傷溼也。故鹽魚溼者爲鮑魚。按玉篇作裛。皆當作浥耳。浥、溼也。釋名曰。鮑魚、鮑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按六書故引作瘞魚。嚴氏曰。瘞魚、卽今窑魚。漢書貨殖傳師古注。鮑、今之䱒魚也。字各歧。急就篇注曰。鮑亦海魚。加之以鹽而不乾者也。史記貨殖傳正義曰。謂破開中。頭尾不相離爲鮑。謂之膊關者也。本草綱目謂有壓風乾離漬諸種。今俗通呼曰乾魚。說均近。〕
○ 白也。史記‧貨殖傳:鮿鮑千鈞。
○ 鮑譌。能治皮供甲者。見禮記曲禮󱸒疏
○ 鯤鮑。魚名。御覽臨海水土記:鯤鮑魚似海卽魚。
○ 鮑丘。水名。後漢公孫瓚傳:破瓚於鮑丘。【注】鮑丘。水名也。又名路水。在今幽州漁陽縣。
○ 或作鞄。考工記‧總目:攻皮之功。函鮑韗韋裘。【注】讀爲鮑魚之鮑。書或爲鞄。
○ 姓也。姓氏書辨證:鮑出自姒姓。夏諸侯國。子孫氏焉。又鮑俎。代北複姓。
解释魚名。見集韻。〔按此不詳何魚。本草綱目引蘇頌曰。或言海中自有一種鮑魚。似小鱅。氣最臭。然無的據。不足信。若今俗所呼鮑魚。讀如砲。卽屬腹足類之石決明也。亦非其類。〕
解释人名。楚有申鮑胥。通作包。見集韻


2836 页 第 11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