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阿 解释
阿難。佛大弟子名。見釋典。
解释吳語呼人之發聲辭。世說賢媛: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郞。〔按吳俗呼人多冠以阿字。如云阿姐、阿妹、等是。亦有作問詞用者。如云阿好、阿去。卽好不好。去不去之意也。又阿姨之阿。亦讀平聲。〕
解释○ 大陵曰阿。一曰。阿、曲阜也。見說文。【段注】毛詩。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云。大陵曰阿。考槃在阿。傳云。曲陵曰阿。各隨其宜解之也。大雅有卷者阿。傳曰。卷曲也。然則此阿謂曲阜也。引申之凡曲處皆得偁阿。
○ 私也。呂覽‧貴公:不阿一人。
○ 近也。見廣雅‧釋詁。
○ 隨也。國語‧周語:弗諫而阿之。
○ 從也。呂覽‧長見:阿鄭君之心。
○ 比也。孟子‧公孫丑:汙、不至阿其所好。
○ 衺也。見廣雅‧釋詁。
○ 倚也。書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注】阿、倚。衡、平。
○ 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旁也。見釋名‧釋丘。
○ 邸也。見玉篇。
○ 棟也。儀禮士昏禮:賓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
○ 山隅也。楚辭‧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
○ 水崖也。穆天子傳:天子飮河水之阿。
○ 丘名也。爾雅‧釋丘:偏高曰阿丘。〔按廣雅釋丘云。四京曰阿。〕
○ 屋曲簷也。莊子‧外物:被髮闚門阿。
○ 宮廟四下也。〔周書作雒〕:咸有四阿。〔按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注。四阿、若今之四柱屋。〕
○ 慢應也。見集韻。
○ 撓法從私也。管子‧重令:不阿黨。
○ 細縠也。列子‧周穆王:衣阿錫。
○ 乳母也。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
○ 枝條長美貌。詩隰桑:隰桑有阿。
○ 天阿。神闕也。淮南‧天文: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 陽阿。古名俳善歌者。宋玉對楚王問:其爲陽阿薤露。又漢平原縣名。漢書‧趙皇后傳:父母屬陽阿主家。
○ 太阿。利劒名。楚辭‧謬諫:遙棄太阿。
○ 太阿。少阿。王莽時官名。漢書‧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
○ 阿澤。地名。左襄十四年傳:敗公徒於阿澤。【注】濟北東阿縣有大澤。〔當今山東陽穀縣東北。〕
○ 阿房。宮名。史記‧秦始皇本紀:先作前殿阿房。正義:阿房宮在雍州長安縣西北。〔卽今陝西長安縣。〕
○ 阿膠。阿魏。竝藥名。見本草綱目。
○ 阿堵。晉人方言。猶云那邊也。晉書王衍傳:舉卻阿堵物。互詳堵字。
○ 阿爾泰。山名。在今西蒙古阿爾泰部。譯言金山。
○ 阿彌陀。佛名。譯言無量壽也。內典有佛說阿彌陀經。
○ 阿瓦。緬甸首府名。今爲英領地。英文Aua。
○ 阿富汗。國名。具名阿富汗斯坦。舊名愛烏罕。爲中亞西亞之回敎國。東連印度。西接波斯。昔英俄爭此地頗乆。今屬英領。英文Abghanishan。
解释通猗。柔貌。詩萇楚:猗儺其枝。
阿 第 2610 页 第 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