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字:【𤴕】解释
○ 人之足也。在體下。从口止。見說文【段注】口猶人也。舉口以包足已上者也。〔按足在體下。所以趨也。自股脛而下。通謂之足。有二十六骨。今俗足腳不別。〕
○ 止也。老子:常德乃足。
○ 滿也。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
○ 成也。左襄二十五年傳: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 猶厭也。呂覽‧義賞:不足於文。
○ 得也。禮記‧禮器:百官皆足。
○ 續也。言續脛也。見釋名釋形體
○ 可也。國語‧吳語:不吾足也。
○ 踏也。文選‧司馬相如賦:足壄羊。
○ 擁也。管子‧五行:苗足本。
○ 無闕失也。荀子‧禮論: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
○ 矢本爲足。見釋名‧釋兵
○ 百足。草名。爾雅‧釋草:虃。百足。
○ 足足。鳳鳴聲。論衡講瑞:雄鳴曰卽卽。雌鳴曰足足。
○ 姓也。戰國韓人、足强。
解释○ 過也。論語‧學而:足恭。〔按疏曰成也。謂巧言令色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
○ 益也。列子‧楊朱:以晝足夜。
○ 添物也。見廣韻


2212 页 第 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