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óu;nuán;nuò;ér;;ruǎn解释
○ 水名。說文: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洓。通訓定聲:戴氏震校當入淶、是也。與渜字別。水出今直隷易州竆獨山。名北易水。東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界爲沙河。一曰東南流入容城縣境。〔按是爲北濡。易州今改縣。〕又水名。水經滱水注:濡水出蒲陰縣西昌安郭南。其水源東逕其縣故城南。枉渚迴湍。率多曲復。亦謂之爲曲逆水也。又東與蘇水合。又東得蒲水口。又東北逕樂城南。又東入博水。〔按淸一統志謂卽方順河也。自直隸完縣發源曰祁水。東南流逕滿城縣界爲方順河。又東南至淸苑縣南爲石橋河。與淸苑河合。所謂南濡者是也。〕又水名。水經灕水注:濡水出永豐縣西北濡山。東南逕其縣西。又東南流入荔浦縣。注於瀬溪。又注於灕水。〔按淸一統志曰。山月江在廣西茘浦縣北。卽古濡水也。〕
○ 濡須。水名。淸一統志:濡須水在安徽巢縣南。源出巢湖。東南流經無爲州。東入河。一名柵口水。
解释水名。左昭匕年傳:公與齊侯燕人盟於濡上。【注】濡水出高陽。東北至河間鄚縣。入易水。〔按鄚縣當今直隸任丘縣境。水經滱縣注曰。濡水又東入博水。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稱。下引春秋及杜注云云。据是。則濡卽博水兼稱也。〕
解释水名。水經濡水:濡水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又東南過海陽縣西北。入於海。〔按集韻以此爲渜或字。說文段注。今謂之灤河。蓋本作渜。譌而爲濡。〕
解释○ 漬也。詩匏有苦葉:濟盈不濡軌。
○ 溼也。詩羔:裘羔裘如濡。
○ 鮮澤皃。詩皇皇者華:六轡如濡。【箋】如濡、言鮮澤也。
○ 溺也。史記‧扁鵲倉公傳:今客腎濡。
○ 謂水利也。素問至眞要大論:寒入下焦。傳爲濡寫。
○ 濡滯。猶稽也。孟子‧公孫丑:是何濡滯也。
○ 濡忍。安忍也。史記‧刺客傳:無濡忍之志。索隱:濡、潤也。言人性溼潤則能安忍。故云濡忍。
解释謂亨之以汁和也。禮記‧內則:濡豚包苦實蓼。


1104 页 第 4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