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
潛 解释
○ 涉水也。一曰藏也。一曰漢爲潛。見說文。【王注】:漢爲潛者。水自漢出爲潛也。故水經注引洛別爲波。汶別爲闡。乃自加別字以箸之也。
○ 深也。測也。見爾雅‧釋言。
○ 沈也。游也。亡也。見方言。
○ 沒也。見廣雅‧釋詁。
○ 隱也。易乾:潛龍勿用。
○ 伏也。書洪範:沈潛剛克。
○ 嘿也。國語‧吳語:越王仍令其中軍、銜枚潛涉。
○ 私也。國策‧秦策:於是潛行而出。【注】潛行。私行也。
○ 糝也。詩潛:潛有多魚。傳:潛。糝也。
○ 地名。春秋隱二年:公會戎于潛。
○ 山名。太平寰宇記:山在安徽懷寧縣西北二十里。高三千六百丈。周二百五十里。山有三峯。一曰天柱山。一曰潛山。一曰皖山。又潛山。縣名。元置。屬河南省安慶路。明屬南京省安慶府。淸屬安徽省安慶府。今屬安慶道。
○ 縣名。漢置。屬廬江郡。當今安徽霍山縣東北。
○ 潛江。縣名。宋置。屬湖北路江陵府。元屬安陸府。明淸因之。今屬襄陽道。
○ 於潛。縣名。漢置。屬丹陽郡。明屬浙江省杭州府。淸代因之。今屬錢塘道。
○ 潛邱。地名。爾雅‧釋丘:晉有潛邱。〔按在今山西陽曲縣。〕
○ 潛服。若衷甲者。周禮閽人:潛服賊器不入宮。
○ 潛師。密發也。左哀六年傳:潛師閉塗。
○ 或作灊。書‧禹貢:浮于江沱潛漢。〔漢書地理志作灊。〕
○ 或作涔。書‧禹貢:沱潛旣道。〔史記夏本紀作沱潛已道。〕○ 或作漸。列子‧黃帝:至人潛行不空。釋文:潛、或作漸。
○ 姓也。宋安撫使、潛說友。
解释藏也。一曰伏流。見集韻。
潛 第 1087 页 第 6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