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ēn;yùn异体字:【𤀄 溫 昷】解释
○ 蘊藉也。詩小宛:飮酒溫克。釋文:溫。鄭、於運反。蘊藉也。
○ 通醞。集韻:溫。通作醞藉。
○ 通蘊、慍。禮記‧內則:柔色以溫之。【注】溫。藉也。釋文:溫。本又作蘊。又作慍。同於運反。注同。
解释○ 溫水。出楗爲符。南入黔水。見說文【段注】符、各本作涪。誤。今正。地理志。犍爲郡、符下云。溫水南至鄨、入黚水。黚水亦南至鄨入江。按黚黔音同。黔水卽黚水。水經注、延江篇曰。溫水一曰煗水。出犍爲符縣、而南入黚水。黚水亦出符縣南。與溫水會。俱南入鄨水。犍爲符縣。今四川瀘州合江縣其地也。又水名。水經:溫水出牂柯夜郞縣。又東至鬱林廣鬱縣、爲鬱水。又東至領方縣東。與斤南水合。東北入于鬱。〔按漢夜郞縣。卽夜郞故國。當今貴州桐梓縣。名勝志。桐梓縣有夜郞里。又曰。夜郞城在今縣東二十里。又按說文斠詮溫下云。地理志、出符縣。水經、出夜郞。今考諸書。尋其脈絡。疑是二水。姑附於此。以俟參訂。〕又水名。山海經海內東經:溫水出崆峒山。在臨汾南。入河。畢注:劉昭注郡國志。陰盤、引此。崆峒山。在今甘肅平涼府西。汾當爲涇字之誤也。地理志、臨涇安定縣。今平涼縣。
○ 和也。淮南‧時則:純溫以淪。
○ 顏色和也。詩燕燕:終溫且惠。
○ 善也。見廣雅‧釋詁疏證:儒行云。溫良者、仁之本也。玉篇廣韻竝同
○ 良也。見廣韻
○ 柔也。見廣韻。〔按詩小宛、飮酒溫克。釋文。王、如字。柔也。〕
○ 厚也。漢書‧成帝紀:溫故知新。顏注:溫、厚也。謂厚積於故事也。
○ 潤也。論語‧子張:卽之也溫。
○ 和潤也。論語‧述而:子溫而厲。
○ 煗也。見廣雅‧釋詁。〔按玉篇。漸熱也。廣韻、暖也。〕
○ 尋也。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注】溫、尋也。皇疏:溫、是尋繹之義。
○ 燖也。習也。禮記‧中庸:溫故而知新。〔按溫。溫燖也。謂故學之熟。復時習之。集韻訓燖。字彙訓習。義同。〕
○ 猶足也。荀子‧榮辱:其溫厚矣。
○ 猶言渾侖也。禮記‧中庸:溫而理。朱駿聲說
○ 柔暢謂之溫。論語‧季氏:色思溫。
○ 性純粹曰溫。詩小戎:溫其如玉。
○ 地名。左隱三年傳:取溫之麥。〔卽今河南溫縣。〕
○ 州名。唐置。明爲溫州府。當今浙江永嘉縣治。淸光緖二年依西歷一千八百七十六年條約。開爲商埠。
○ 病名。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 溫溫。柔也。見爾雅‧釋訓。又和柔貌。詩小宛:溫溫恭人。又寬柔也。詩抑:溫溫恭人。又有潤澤之貌。荀子‧修身:然後溫溫然。
○ 溫蠖。猶昏憒也。史記‧屈原傳:而蒙世之溫蠖乎。
○ 溫汾。水轉貌。文選枚乘七發:所溫汾者。
○ 溫淳。味厚也。文選枚乘七發:飮食則溫淳甘膬。
○ 溫厚。言富足也。漢書‧張敞傳:居皆溫厚。
○ 溫風。炎風也。禮記‧月令:溫風始至。
○ 溫氣。陽氣也。素問調經論:不寫則溫氣去。
○ 溫室。漢殿名。漢書‧孔光傳:或問光溫室省中樹。〔按三輔黃圖。溫室殿。武帝建。冬處之溫暖。〕
○ 溫宿。古國名。漢書‧西域傳:溫宿國王治溫宿城。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土地物類所有。與鄯善諸國同。
○ 溫度。氣候之寒暖。立表記度、以爲騐者也。
○ 溫帶。地當黃道。處寒熱兩帶之間。
○ 姓也。廣韻:唐叔虞之後。受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又、郤至食采於溫。亦號溫季。因以爲族。出太原。又溫伯、溫𥡴、皆複姓。廣韻:莊子有溫伯雪子。姓苑有溫𥡴氏。
解释溫驪。八駿之一。史記‧周本紀:周繆王得驥溫驪。索隱:溫音盜。徐廣曰。溫、一作盜。盜、竊也。淺靑色。〔按竊訓淺。見爾雅釋獸。廣雅釋言。溫音盜。未聞。蓋形近而譌。〕


1047 页 第 25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