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ò解释
○ 洛水出左馮掖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見說文。〔通雅謂洛有十一。其所稱未盡合也。山海經中山經。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畢沅云。經凡有三洛水。一出白於山。今自甘肅安化至陝西同州入河之洛雍州浸也。一出讙舉山。今自陝西商州至河南。入河之洛豫州浸也。一卽此洛。在四川。入江。李冰之所導也。案安化卽今慶陽縣。同州卽今大荔等縣。商州卽今商縣。許所稱洛。卽出今甘肅白於山者也。舊注所引水經沂水注瑯琊臨洛縣。有洛水注之。戴震謂洛爲治之譌。是則不可云洛也。〕
○ 驛也。見廣雅‧釋水
○ 竭也。楚辭‧憫上:冰凍兮洛澤。
○ 洛之爲言繹也。繹其耀也。言水繹繹洸耀也。見春秋說題辭
○ 洛洛。水流下貌。山海經‧西山經:其淸洛洛。
○ 洛誦。謂苞洛無所不通也。莊子‧大宗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
○ 州郡名。北魏置。曰洛州洛陽郡。隋改爲河南郡。宋復爲洛陽郡。旋廢。其故城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三十里。又雒陽。縣名。漢置。屬河南郡。三國魏改爲洛陽。北魏入洛州。旋改爲洛陽郡治。隋移於河南郡。後均因之。卽今河南洛陽縣。淸光緖三十三年。自行開爲商埠。
○ 梵言洛義。華言十萬。見翻譯名義
○ 洛如。花名。雲仙雜記:吳興山中有一樹。類竹而有實。似莢狀。鄕人見之。以問陸澄。澄曰、名洛如花。
○ 通雒。集韻:古書作洜。通作雒。〔按段玉裁云。魏丕改雒爲洛。而又妄言漢變洛爲雒。以掩己紛更之咎。且自詭於復古。尙書有豫水、無雍水。而蔡邕石經殘碑多士作雒。鄭注周禮、引呂誥作雒。是今文古文尙書。皆不作雒。自魏人書雒爲洛。而人輒改魏以前書籍。故或致數行之內。雒洛錯出。是則洛雒通用。乃以譌襲耳。〕
○ 或作路。穀梁閔元年傳:盟於洛姑。釋文:一本作路。
○ 或作浴。山海經‧西山經:泰冒之山。浴水出焉。【注】浴當爲洛。蓋自白於山出而經此。


987 页 第 13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