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河 解释
○ 水名。說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按注海卽今靑海。昆侖山三脈之一。爲巴顏哈喇山。水出靑海巴顏哈喇山東麓。經甘肅、陝西、河南、山東、至江蘇之安東縣入海。共長八千八百餘里。卽黃河也。〕
○ 播也。播爲九流出龍圖也。見風俗通山澤。
○ 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見釋名‧釋水。
○ 何也。詩玄鳥:景員維河。【箋】河之言何也。釋文:河、本又作何。
○ 荷也。春秋說題辭:河之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陰引度也。
○ 流水之總名也。見後漢酈炎傳注。〔按莊子自淛河以東。釋文。河、亦江也。北人名水皆曰河。〕
○ 四瀆之精也。見古微書春秋考異郵。
○ 水之伯。見古微書孝經援神契。
○ 陰之精。見公羊僖十四年傳注。
○ 諸侯之象。見〔水經河水注引襄楷疏。〕
○ 坎爲水。見〔易泰用馮河虞注。〕
○ 洲也。書說命:入宅于河。
○ 天漢也。〔文選謝眺詩〕:秋河曙耿耿。〔按俗云天河。卽無數微星合成之光氣。非眞河也。〕
○ 州名。唐置。元改爲河州路。淸屬蘭州府。今屬甘肅。與太子寺分州合倂。改爲導河縣。
○ 九河。徒駭、大史、馬頰、覆鬴、胡蘇、簡、絜、鉤般、鬲津也。書‧禹貢:九河旣道。〔按徒駭河。郭云。在成平縣。漢志。成平虖沱河。名曰徒駭河。今直隸交河縣東有成平故城。是徒駭河故道。當在今直隸交河縣境。今山東有徒駭河之名。自齊河縣北八十里。東北流經臨邑。東流入海。非禹迹也。大史河。導河書云。大史在德州安德縣東南。經滄州臨津縣西。明一統志云。在南皮縣北。据此。大史河故道。當在今直隸南皮縣境。馬頰河。元和郡縣志云。德州安德縣馬頰河。在縣南五十里。平昌縣馬頰河。在縣南十里。攷安德今爲山東陵縣。平昌今爲山東德平縣。馬頰河當在其境。惟故道久湮。今山東有篤馬河卽馬頰之名。非禹迹之馬頰也。覆鬴河。或作覆釜。導河書云。在永靜軍阜城縣東。經東光縣西北。漢志。阜城屬渤海郡。攷今阜城東光兩縣。均屬直隸。覆鬴河故道。當在今直隸阜城東光兩縣之間。胡蘇河。漢志。渤海郡東光縣有胡蘇亭。攷胡蘇亭在今直隸東光縣學東南。胡蘇河故道。當在此境。簡河。史記正義云。簡在貝州歷城縣界。攷歷城故城。在今山東恩縣西四十里。絜河。或作潔河。史記地理志云。南皮有潔河。明一統志云。在南皮城外十餘步。攷南皮故城。在今直隸南皮縣東北。則絜河故道。當在南皮縣境。鉤般河。或作鉤槃河。漢書袁紹傳。還屯槃河。章懷注。槃、卽爾雅九河之鉤槃河也。其故道在德州平昌縣界。入滄州東陵縣。今名格槃河。攷平昌今爲山東德平縣。東陵亦屬山東。鬲津河。元和志云。鬲津在安德縣南七十里。平昌縣亦有鬲津河。攷山東鬲縣。乃因鬲津而名。今爲山東德縣。則鬲津故道當在是。〕
○ 河南。省名。元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改河南等處布政司。淸因之。爲河南省。領地東抵曹隸。西阻函潼。南據武勝。北逾衡漳。今仍治開封。領一百八縣。
○ 河東。郡名。漢置。今山西夏縣北有河東故城。
○ 河內。郡名。漢置。今河南武涉縣西南。有河內故城。
○ 河。口商埠。名在雲。南淸光緖二十年。依于一千八百九十五年中法通商追加條約所開放。英法二國駐有領事。
○ 河圖。八卦所從出也。書顧命:天球河圖。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
○ 河鼓。星名。晉書天文志:河鼓三星、旗九星、在牽牛北。天鼓也。又梗河。星名。星經: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
○ 河伯。水神。史記‧河渠書:河伯許兮薪不屬。
○ 河目。上下匡平而長。家語‧困誓:河目隆顙。又縣名。漢置。屬五原郡。淸屬吳喇忒西西北。當在陝西北境。
○ 銀河。酒器也。乾𦠆子:裴鈞大宴有銀河。受一斗。又目也。趙絢雞肋:道家以目爲銀河。又謂天漢也。〔白居易詩〕:耿耿銀河欲曙天。
○ 河柳。木名。詩皇矣:其檉其椐。傳:檉、河柳也。
○ 河馬。獸名。產南非洲。屬有蹄類動物。長一丈二尺高四尺五寸。
○ 淘河。鳥名。見爾雅‧釋鳥注。
○ 梗河星名。甘氏星經: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
○ 通菏。書‧禹貢:達于河。〔說文引書作菏。〕
○ 姓也。明河淸。
河 第 970 页 第 1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