慊
慊 解释
○ 疑也。見說文。【段注】疑者。惑也。故下文受之以惑。今字多作嫌。按女部。嫌者、不平於心也。一曰疑也。不平於心爲嫌之正義。則嫌疑字作慊爲正。今則嫌行而慊廢。且用慊爲歉。非是。又或用慊爲㥦尤非是。
○ 同嫌。漢書‧趙充國傳:偸得避慊之便。【注】師古曰。慊亦嫌字。
解释○ 少也。孟子‧公孫丑:吾何慊乎哉。
○ 足也。莊子‧養生主:猶未足以慊其願。
○ 約也。淮南‧原道:不以慊爲悲。
○ 快也。孟子‧公孫丑:行有不慊於心。
○ 貧也。見廣雅‧釋詁。
○ 猶羨也。見後漢張衡傳注。
○ 猶善也。國策‧齊策:苟可以慊齊貌辨者。
○ 恨也。淮南‧齊俗:衣若縣衰而意不慊。
○ 慊恨不滿之貌也。禮記‧坊記:貴不慊於用。
○ 誠意也。白居易表:重陳丹慊。
○ 通嗛。史記‧樂毅傳:以爲慊於志。索隱:慊、亦作嗛。
○ 通謙。禮記‧大學:此之謂自謙。【注】謙讀爲慊。
解释足也。莊子‧天運:盡去而後慊。
解释帷也。或从廉。見集韻。〔按集韻慊乃㡘之誤寫。舊字典不悟。乃又於从廉上故增从巾二字。特箸而辯之。〕
解释意不足也。見集韻。
慊 第 748 页 第 4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