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
宛 解释
○ 屈艸自覆也。从宀。夗聲。見說文。【段注】夗、轉臥也。
○ 屈也。漢書‧揚雄傳: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
○ 順也。管子‧五行:然則天爲粤宛。
○ 蓄也。見方言。
○ 宮室繚曲宛轉也。見正字通。
○ 四方高中央下也。爾雅‧釋丘:宛中宛丘。
○ 引之也。考工記‧弓人:宛之無已應。
○ 暑氣也。荀子‧富國:使民夏不宛暍。
○ 坐見貌。詩蒹葭:宛在水中央。
○ 形況也。如詩葛屨。宛然左辟。傳曰。宛、辟貌。山有樞。宛其死矣。傳曰。宛、死貌。皆是。
○ 宛宛。屈伸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宛宛黃龍。
○ 宛童。寄生樹也。爾雅‧釋木:寓木宛童。【注】寄生樹。一名蔦。
○ 宛腦。飢狀。〔沈攸之詩〕:腹作宛腦饑。
○ 宛潬。展轉也。文選‧司馬相如賦:宛潬膠盭。
○ 宛脾。菹類也。禮記‧內則:兔爲宛脾。
○ 宛馮。古劍名。駢雅釋器:宛馮。韓劍也。
○ 縣名。本申伯國。戰國爲韓宛邑。秦爲宛縣。漢屬南陽郡。今屬河南南陽縣。
○ 姓也。鄭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 日本以書函中稱收信者之姓名、曰宛名。又信面上所書收信人之地址名、曰宛所。
解释大宛。漢西域國名。去長安萬二千五百里。見漢書‧西域傳。〔當今土耳其斯坦。〕
解释小貌。詩小宛:宛彼鳴鳩。
解释通鬱。史記‧扁鵲倉公傳:寒溼氣宛。
宛 第 343 页 第 4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