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和 异体字:【𤧗 咊 咼 惒 訸 鉌 龢】解释
○ 相應也。見說文。【桂注】大戴記曾子立事篇。人言不信不和。〔古唱和字。不讀去聲。〕
○ 調也。書舜典:律和聲。〔按說文作龢。段玉裁云。經傳多假和爲龢。〕
○ 諧也。國語‧周語:樂從和。
○ 溫也。莊子‧徐無鬼:抱德煬和。以順天下。
○ 協也。淮南‧俶眞:治而不能和下。
○ 順也。左襄三十年傳:雖其和也。猶相積惡也。
○ 平也。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
○ 睦也。國語‧周語:言惠必及和。
○ 會也。詩常棣:和樂且孺。傳:九族會曰和。
○ 齊也。呂覽‧仲夏:無致和。
○ 適也。淮南‧精神:何足以滑和。
○ 解也。國策‧趙策:故不若亟割地求和。
○ 合也。禮記‧郊特牲:陰陽和而萬物得。
○ 同和也。素問上古天眞論:和於陰陽。
○ 和樂也。孟子‧公孫丑:地利不如人和。
○ 心不爭也。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
○ 交易也。管子問:而萬人之所和而利也。
○ 不剛不柔曰和。周禮大司徒:知仁聖義忠和。
○ 可否相濟曰和。詩伐木:終和且平。
○ 猶許也。後漢徐登傳:人不和之。
○ 氣也。淮南‧俶眞:此皆生一父母而閱一和也。
○ 漬也。禮記‧內則:和灰請漱。
○ 鈴也。詩蓼蕭: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衡曰鸞。
○ 小笙也。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注】和、十三簧者。
○ 錞于也。周禮小師:掌六樂聲音之節。與其和。
○ 軍門曰和。周禮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注】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
○ 棺題曰和〔呂。覽開春〕:見棺之前和。〔廣雅作𤖱。〕
○ 和容。主賓客也。大戴記衞將軍文子:至于其爲和容也。【注】和容、主賓客也。
○ 和尙。佛敎徒中有階位之稱。魏書釋老志:號爲大和尙。
○ 和客。常棣別名。三柳軒雜識:姚氏殘語以常棣爲俗客。兄弟之義。不可稱俗。今改爲和客。
○ 和南。佛家合掌作禮也。見翻譯名義。
○ 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在今四川淸溪、雅安、越雋、等處。〕〔日本國自號爲大和。字曰和文。衣曰和服。〕
○ 養和。今之靠背也。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 共和。有二人以上執行大權之治體也。史記‧周本紀:周公召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歐洲羅馬。當紀元前三十年以往。譯者亦號之爲共和時代。又英語爲Republic。日本稱爲民主。又譯爲共和。蓋不置世襲君主。限年以選大總統爲一國元首。世界共和國凡二十七。以美利堅法蘭西爲最著。今我國亦爲此種國體。〕
○ 雲和。山名。周禮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 州名。漢屬九江郡。北齊置和州。淸亦曰和州。卽今安徽和縣。
○ 姓也。漢和武。宋和峴。明和暲。又素和、吐和、昨和、似和。皆複姓。
解释○ 聲相應也。易中孚: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和歌、和詩。均此義。〕
○ 調合也。禮記‧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 和味也。禮記‧禮器:甘受和。
○ 數學上謂用加法求得之總數曰和。句股術中有句股和之稱。
和 第 222 页 第 2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