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下 异体字:【𠄟 丅】解释
○ 底也。見說文。〔如呂覽功名。出魚乎十仞之下。是其義也。〕
○ 溼也。淮南‧脩務:墝埆高下。
○ 地位也。素問五運行大論:何謂下。
○ 臣也。呂覽‧圜道:所以立上下。
○ 凡庶也。易‧繫辭:下交不凟。
○ 足也。素問厥論: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
○ 藪澤也。國語‧周語:歸物於下。
○ 後也。詩下武:下武維周。
○ 猶近也。儀禮喪服傳:卑者卑統下。
○ 陰也。見禮記少儀皆尙左手注。
○ 賤也。左襄二十三年傳:下妾不得與郊弔。
○ 屬也。〔蘇軾詩〕:强將之下無弱兵。
○ 幼也。呂覽‧論威:君臣上下。
○ 末也。論語‧憲問:小人下達。
○ 天下。謂人主也。老子:天下多忌。〔俗稱世界曰天下。又謂中國曰天下。〕
○ 席下。席西也。禮記燕禮:降席下。
○ 下陳。後列也。史記‧李斯傳:後宮充下陳。
○ 下女。謂神女之侍女也。離騷:相下女之可貽。〔今日本稱侍女曰下女。義本此。〕
○ 下關。唐時分天下之關爲二十六。分上關、中關、下關。下關令一人。〔按我國南京有下關地。日本地名。亦有下關。〕○ 下手書。周禮質劑注:質劑一札而別之也。若今下手書。【疏】漢時下手書。卽今之指畫劵也。〔按古時印章。不盡人有。多以手畫券爲記。又日本語謂拙爲下手。〕
解释○ 降也。禮記‧射義:下而飮。
○ 降於敵也。呂覽爲欲:七日而原不下。
○ 使敵降也。史記‧項羽紀:已下東陽。
○ 謙也。荀子‧堯問:賜爲人下而未知也。
○ 頒也。漢書‧文帝紀:吾詔書數下。
○ 猶去也。周禮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 避也。呂覽‧愼人:讓賢而下之。
○ 入地也。易‧繫辭:上下無常。〔虞註〕:入地爲下。
○ 猶減也。國策‧西周策:溫囿不下。
○ 猶出也。國策‧秦策:下兵三川。
○ 猶隕也。呂覽‧功名:下鳥乎百仞之上。
○ 落也。見爾雅‧釋詁。
○ 俯也。周禮卜師:辨龜之上下左右陰陽。
下 第 3 页 第 4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