褫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池爾切;《集韻》、《韻會》:丈爾切,𡘋音豸──奪衣也。
《易・訟卦》: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疏〕三見褫脫。
音又,《集韻》:丑豸切,音𠞄──義同。
例又,《廣韻》:衣絮編也。
音又,演爾切,音酏──褔也。
音又,相支切,音斯。余支切,音移──義𡘋同。
音又,《韻會》:直吏切,値去聲──解也、脫也。
《荀子・非相篇》:極禮而褫。〔註〕讀去聲。
音又,《廣韻》:直离切;《集韻》:𨻰知切,𡘋音馳──蓐衣又曰褫氊。
《荀子・非相篇》極禮而褫。〔註〕讀去聲。
謹照原文讀去聲改直吏反。
注解
〔褫〕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下,康熙部首是衣部。
〔褫〕字拼音是ch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衤、虒,五行属金。
〔褫〕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衣,虒( sī )声。本义是夺去衣服。
〔褫〕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hǐ] ⑴ 剥夺⑵ 脱去,解下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