藣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彼爲切;《韻會》:班糜切;《正韻》:逋眉切,𡘋音陂。
《說文》:草也。
音又,《集韻》:蒲糜切,音皮。部靡切,音被──義𡘋同。
音又,彼義切,音賁──筍𧇀飾。
《爾雅・釋器》:旄謂之藣。〔疏〕旄牛尾,一名藣,舞者所執也。
例《集韻》或作𧄾𧀛。
注解
〔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藣〕字拼音是bē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罷。
〔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ēi] ⑴ 古书上说的一种草。⑵ 古代跳舞者所执的牛尾。⑶ 古代悬钟磬架柱的饰物。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