胏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集韻》、《韻會》:壯仕切;《正韻》:祖似切,𡘋音滓。
《說文》:食所遺也。
《玉篇》:脯有骨也。
《易・噬嗑》:噬乾胏。〔疏〕乾胏,是臠肉之乾者。
《博雅》:胏,脯也。郭璞〈江賦〉:赬蟞胏躍而吐璣。〔註〕赬蟞之魚,其狀如胏。
音又,《五音集韻》:側氏切,音㧗──義同。
例《集韻》或作𦞤、𦙰。
注解
〔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下,康熙部首是肉部。
〔胏〕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ǐ、fè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𠂔。
〔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ǐ] ⑴ 剩余的食物。⑵ 干肉;亦特指连骨的干肉。㈡ [fèi] ⑴ 古同“肺”。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