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𩚷
音《廣韻》、《集韻》、《正韻》𡘋力入切,音立──米粒也。
《小爾雅》:生曰穀謂之粒。
《孟子》:樂歲,粒米狼戾。〔註〕粒米,粟米之粒也。
《拾遺記》:員嶠之山名環丘,粟生穟高五丈,其粒皎然如玉。
例又,《說文》:糂也。
《書・益稷》:烝民乃粒。〔傳〕米食曰粒。〔疏〕今人謂飯爲米糂,遺餘之飯謂之一粒、兩粒,是米食曰粒,用米爲食之名也。
《禮・王制》:有不粒食者矣。
例又,通作立。
《詩・周頌》:立我烝民。〔註〕立、粒通。
注解
〔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米部。
〔粒〕字拼音是l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米、立,五行属火。
〔粒〕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米,立声。本义是米粒,谷粒。
〔粒〕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ì] ⑴ 成颗的东西,细小的固体⑵ 量词,多指颗粒状的东西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