笲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附袁切;《集韻》、《韻會》:符袁切;《正韻》:符艱切,𡘋音煩──竹器,所以盛棗脩。
《禮・昏禮》:婦執笲棗、栗、段脩以見。〔註〕笲以葦苦竹爲之,其形如筥,衣之以靑繒,以盛棗栗之屬。
音又,《廣韻》:扶晚切;《集韻》:父遠切;《正韻》:甫版切,𡘋音軬──義同。
音又,《廣韻》、《集韻》:皮變切;《正韻》:毗面切,𡘋音卞──義同。
例《集韻》同「匥」。
《禮・昏禮》婦執笲棗栗段脩以見。
謹照原書昏禮改昏義。
注解
〔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笲〕字拼音是fá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弁。
〔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fán] ⑴ 古代一种圆形竹器:“妇执~枣栗自门入。”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