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集韻》、《韻會》:張六切;《正韻》:之六切,𡘋音竹。
《廣雅》:竺,竹也,其表曰笢。
例又,天竺,國名。
《後漢・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國,在月氏東南數千里。
《山海經》:有國名曰朝鮮天毒。〔郭璞註〕卽天竺國。
《括地志》:天竺國,有東、西、南、北、中央五國。
《通志略》:天竺,卽捐毒也。
例又,姓。
《後漢・竇融傳》:酒泉都尉竺曾。
例又,地名。
《福建志》:福淸縣石竺山,其產多竹而少筍。
音又,《廣韻》:東毒切;《集韻》、《正韻》:都毒切,𡘋音篤。
《爾雅・釋訓》:竺,厚也。〔疏〕與篤同。
《楚辭・天問》:稷惟元子,帝何竺之。〔註〕厚也。一作篤。
音又,《廣韻》:丁木切,音啄──義同。
例《集韻》或作笁,又作䈞。
注解
〔竺〕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竺〕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ú、dǔ,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二,五行属木。
〔竺〕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二,竹声。本义是竹。
〔竺〕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ú] ⑴ 〔天~〕印度的古称。⑵ 姓。㈡ [dǔ] ⑴ 古同“笃”,厚。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