泑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於糾切,音黝──水黑色也。
《說文》:澤在昆侖山下。
《水經》:河水東注于泑澤。〔註〕卽所謂蒲昌也。
例又,山名。
《山海經》:泑,山神蓐收居之。
音又,《廣韻》、《集韻》𡘋於虬切,音幽──義同。
例又,《正字通》:窑器色光滑者俗曰泑。
音又,《集韻》:於交切,音坳──水名,在長沙。
注解
〔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泑〕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ōu、yòu、ā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幼。
〔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ōu] ⑴ 〔~泽〕古湖泊名,即今中国新疆罗布泊,如“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㈡ [yòu] ⑴ 古同“釉”。㈢ [āo] ⑴ 古水名,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