橇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起囂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妖切,𡘋音蹺。
《唐韻》:踏摘行。又,禹所乘也。
《史記・夏本紀》:泥行乗橇。孟康曰:橇形如箕,㰅行泥上。
音又,《唐韻》:巨憍切,音趫──同「蹻」。
《抱朴子・雜應》:乗蹻可以周流天下。
音又,子劣切,音蕝──義同。
音又,《韻會》:充芮切──同「毳」。
《前漢・溝洫志》:泥行乗毳。〔師古註〕毳讀如本字。
注解
〔橇〕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橇〕字拼音是qiā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毳,五行属木。
〔橇〕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毳( cuì )声。本义是古代在泥路上行走所乘之具。
〔橇〕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iāo] ⑴ 古代人在泥路上行走所乘的东西。⑵ 在冰雪上滑行的工具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