枘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而銳切;《集韻》、《韻會》、《正韻》:儒稅切,𡘋音芮。
《玉篇》:柄枘。
《類篇》:刻木耑,所以入鑿。
《莊子・天下篇》:鑿不圍枘。〔循本註〕鑿非圍枘,而枘自入之。宋玉〈九辨〉:圜枘而方鑿兮,吾固知鉏鋙而難入。
例又,《韻會》:通作內。
《周禮・冬官・考工記》〔註〕:調其鑿內而合之。
例又,《博雅》:枘,柱也。
音又,《集韻》:奴困切,音嫩──草始生貌也。
《宋玉・九辨》圜枘而方鑿兮,吾固知鉏鋙而難入。
謹照原文枘改鑿。鑿改枘。知下增其字。
注解
〔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枘〕字拼音是ru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內,五行属木。
〔枘〕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内声。本义是榫头;插入卯眼的木栓。
〔枘〕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uì] ⑴ 榫头,用以插入另一部分的榫眼,使两部分连接起来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