彘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直例切,音滯。
《說文》:豕也。後蹄廢謂之彘。从彑,矢聲。从二匕,彘足與鹿足同。
《玉篇》:豬也。
《禮・月令》:孟夏之月,天子乃以彘嘗麥。〔註〕彘,水畜。
《史記・貨殖傳》:澤中千足彘,其人與千戸侯等。
例又,草名。
《本草》:茢薽,一名彘顱。
例又,司彘,國名。
《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司彘之國。
例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河東郡彘縣,順帝改曰永安。
例又,姓。
《廣韻》:《左傳》有彘恭子。
例又,與璏通。
《集韻》:璏,省作彘。
注解
〔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彐部。
〔彘〕字拼音是zh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彑、比、矢,五行属火。
〔彘〕字造字法是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是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彘〕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ì] ⑴ 猪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