嚗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廣韻》、《集韻》、《韻會》𡘋北角切,音剝。
《玉篇》:怒聲。
《集韻》或作𠮭。
音又,《莊子・知北遊》:神農隱几,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釋文〕嚗音剝,又孚邈反,又孚貌反。〔註〕李頤曰:嚗,放杖聲。
〇〔按〕《增韻》云:笑聲,非。
音又,《集韻》:匹角切,音璞──聲也。或作𡄗。
音又,披敎切,音砲──曝然聲也。
音又,薄報切,音暴──嚗喿,多聲。
注解
〔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嚗〕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ó、pào、bà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暴。
〔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bó] ⑴ 象声词⑵ 怒声。㈡ [pào] ⑴ 声。㈢ [bào] ⑴ 〔~喿〕声音嘈杂。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