㓃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音《唐韻》:當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都故切,𡘋音妬。
《說文》:奠酒爵也。从冖,託聲。
《周書》:王三宿三祭三㓃。〔徐曰〕奠,置也。言三進三祭三醊,置爵于地也。爵有冪,口冒之也。
《今文尚書》作咤。
《長箋》:《周書》三咤,當作㓃。
例《集韻》或作宅、詫。
音又,《唐韻》、《集韻》𡘋陟駕切,音詫──義同。
例《六書正譌》:今用吒,非。
注解
〔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冖部。
〔㓃〕字是多音字,拼音是chuí、dù、zhà,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冖、託。
〔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ù] ⑴ 祭祀時把酒灑在地上的儀式。《説文•冖部》:“㓃,奠爵酒也。……《周書》曰:‘王三宿三祭三㓃。’”
山的康熙字典解释由给力宝典整理。山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